【摘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厘清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背景下面臨的矛盾及其未來發展方向,有助于橫琴進一步強化核心功能定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發展建設過程中面臨“高與低”“開與合”“承與轉”“有與優”等矛盾,制約了其制度、政策等比較優勢的發揮。未來,建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使命,加快打造“國際科教城”“世界博物館之城”“國際中醫藥之城”,建設“國際新技術創新應用中心”和“創意產業集群”,為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注入新動能。
【關鍵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多重國家發展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 “一國兩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4.005
【作者簡介】關成華,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珠海)主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創新理論及其應用、綠色經濟、教育經濟。主要著作有《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合著)、《中國真實進步指標測算報告》(合著)、《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等。
區域發展戰略是關于一個區域未來發展的規劃和構想,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空間組織等發展及其相互關系變化的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格局逐步確立,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合作程度不斷加深,區域優勢顯現。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已有發展基礎,我國先后制定實施了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為新發展格局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決策,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是我國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而設立的“改革重鎮”。橫琴在區域發展進程中經歷多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階段,不斷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橫琴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高層次戰略定位與現有資源難以匹配、創新動力不足、發展路徑不夠清晰等,制約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亟須進一步厘清區域重大戰略,尤其是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下橫琴的內生發展邏輯和發展方向。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歷史沿革
橫琴的區域發展歷程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生動縮影。從時間脈絡來看,橫琴的戰略演進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關鍵階段,即新區初創、開放發展、制度創新、灣區融合和深度合作階段(見表1)。每個發展階段不僅是行政區劃或政策的調整,更是國家戰略在微觀層面的生動實踐。通過持續的政策迭代和功能定位優化,橫琴從最初的邊陲小鎮,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區域發展的戰略支點。
第一階段(2009~2012年):新區初創階段。2008年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首次提出“橫琴新區”概念,標志著這一區域從邊緣地帶向戰略性開發區轉型。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橫琴新區總體發展規劃》,這不僅是對橫琴區域發展的頂層設計,更是國家層面推動粵港澳深度融合的重大制度安排。橫琴新區被賦予了獨特的戰略定位,通過制度創新和開放合作,橫琴新區成為粵港澳區域協調發展和澳門產業轉型的重要試驗田,在產業協同聯動、體制機制創新和區域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為后續深度開發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2013~2014年):開放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動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重大戰略構想。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合作倡議的先后提出,標志著中國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大戰略轉向。在這一宏大戰略框架中,粵港澳地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區域,擔負著連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促進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使命。橫琴作為粵港澳地區的戰略支點和開放前沿,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定位。更為重要的是,橫琴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節點,其制度創新能力和開放合作基礎,使其能夠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發揮樞紐節點功能。具體而言,橫琴依托澳門,構建面向葡語系國家的國際商務平臺;發揮粵港澳協同優勢,打造面向東南亞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窗口;通過產業鏈協同,提升區域國際經濟競爭力。橫琴不斷增強珠三角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走廊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成為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承載區。
第三階段(2015~2018年):制度創新階段。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制度創新平臺。2014年,橫琴粵澳合作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層面開始著力構建跨境協同發展的新模式。這一階段的核心命題是通過制度創新、資源共享,推動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特別是支持澳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轉型。2015年,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將橫琴新區納入片區,這標志著橫琴從區域合作試驗區向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的戰略轉型。2017年,《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方案》的印發進一步明確了橫琴的戰略定位。橫琴自貿試驗區的獨特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區域發展共同體,建立了更加靈活和更具市場化的跨境合作機制,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制度性空間,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型開放的重大突破。自貿試驗區建設有助于橫琴系統性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為粵港澳深度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
第四階段(2019~2020年):灣區融合階段?;浉郯拇鬄硡^戰略規劃是新時代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陸續規劃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旨在突破傳統行政區劃限制,構建更加開放、高效的區域經濟協同機制。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標志著這一國家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大灣區戰略的核心意義在于優化國土空間資源配置、促進區域間要素流通和建立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這一戰略框架中,橫琴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其不僅地理位置獨特,更有機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的重要橋梁。至此,橫琴也迎來了融入灣區發展的廣闊空間。
第五階段(2021年至今):深度合作階段。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設立,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突破,標志著粵澳合作從區域性互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正式批復,不僅是對橫琴發展定位的重大調整,更是探索“一國兩制”框架下區域合作新模式的重大制度創新。合作區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度創新。合作區的設立打破了傳統行政區劃限制,構建更加靈活的跨區域合作機制。通過差異化的政策供給,實現制度型開放,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試驗田”。二是要素流通。通過建立更加開放、高效的要素市場,推動澳門與內地要素資源的深度融合,特別是在人才、資本、技術等關鍵要素的流動上,創造突破性的體制通道。三是產業協同。聚焦澳門優勢產業,如中醫藥、文旅、會展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四是民生保障。拓展澳門居民在橫琴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就業、創業、居住等機會,深化粵澳民生聯通。
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背景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優勢
區域經濟增長是多種因素作用的過程,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外部環境等。橫琴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獨特的地理區位、政治位勢和體制機制創新等,這些優勢使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戰略價值的區域,為粵澳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創新機遇。
一是地理區位優勢。橫琴緊鄰澳門,與其僅一河之隔,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最近處僅為200米,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約為澳門現有面積的3倍。這種近鄰優勢使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鏈接澳門的重要樞紐,為跨境合作提供了天然便利。對國家、區域而言,無數實踐證明地理位置對經濟增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橫琴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優越的海洋經濟和港口條件,以及毗鄰東南亞的戰略地緣位置,形成了開放程度高、要素流動便捷、產業鏈條完整、創新活力強勁的區域發展高地,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提供了重要戰略支點。2023年,橫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51.22億元(數據來源: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統計局),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8.09億美元,同比增長71.8%,跨境產業合作不斷深化。
二是戰略優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設立源于黨中央對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將橫琴和澳門置于國家戰略的重要坐標系中,賦予橫琴顯著的戰略優勢。區域作為開放經濟系統,其經濟增長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全國經濟發展格局、區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經濟背景等。在歷史脈絡上,橫琴和澳門合作關系經歷了從行政區劃分到經濟互動、再到深度融合的演變過程。特別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重戰略背景下,黨中央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建設、創新發展寄予厚望。橫琴從“一國兩制”交匯點,逐步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高水平開放區域,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格局。通過與澳門深度合作,可以突破傳統行政區劃限制,建設更加開放、創新、包容的區域發展共同體,這種聯動發展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性創新和實踐路徑,對推動區域一體化、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三是體制機制優勢。制度創新是橫琴與澳門協同發展的關鍵突破口,作為粵澳深度合作區,橫琴在體制機制上具有更大的創新和突破空間,可以更靈活地探索粵澳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稒M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頒布以來,粵澳深入踐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開創了跨越社會制度、市場體制、法制體系、治理形態的跨區域多維度融合發展的“深度合作”模式。在通關模式方面,橫琴創新推出“一線放開、二線管控”的通關模式,大幅降低了跨境經濟活動的制度性成本,使澳門居民在橫琴工作生活更加便捷。在財政稅收方面,橫琴為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產業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稅收政策,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享受最低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某些特定產業甚至可享受5%的優惠稅率。在人才引進方面,橫琴建立了更加開放和靈活的人才政策,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截至2023年底,已引進高層次人才超過5000人。這種突破傳統行政區劃限制,建設更加開放、創新、包容的區域發展共同體的模式,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性創新和實踐路徑,為區域一體化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現狀
首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運行總體態勢良好,人口結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截至2024年9月,合作區常住人口約為4.8萬人,年人口增長率穩定在8%左右。其中,在橫琴就業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數占總常住人口的44%左右。人才政策的精準性使橫琴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使得橫琴人口結構呈現出青年化、受教育程度高的顯著特征,主要表現為港澳高學歷人才集聚效應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橫琴15~59歲的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88%,大學(大專及以上)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51%。澳資企業從業人數12837人,港澳居民在合作區跨境執業專業人士數1400人。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產業結構優勢明顯。地區生產總值從2009年2.85億元增至2023年472億元。第一產業占比僅約0.02%,第二產業占比約12%,第三產業高度發達、占比約88%,是典型的現代服務業導向型產業結構。橫琴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旅游、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等行業,占據了經濟發展主導地位。這與橫琴作為自貿區、合作區的定位高度契合,政策支持、優越的區位優勢以及金融政策推動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見圖1)。
其次,教育與科技創新發展是橫琴的戰略性布局重點。橫琴積極引進澳門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合作生態系統,推動教育國際化。通過構建與澳門高等院校、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平臺,已初步形成跨境教育協同發展機制。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平臺,占地約140公頃,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項目。教育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已有近30%的教育資源直接面向國際市場。通過創新性政策,支持澳門教育機構在橫琴設立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形成了獨特的跨境教育協同發展模式。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正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橫琴科技創新能力持續躍升,目前已引進和培育了20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在中醫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了特色研究集群。橫琴科技創新Coast區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200多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40%。在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形成了特色創新生態。設立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推出多項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目前已建立10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如澳門科技創新中心,累計科技投入超過50億元。合作區中醫藥科技創新尤其突出,建成國家中醫藥國際創新園,匯聚包括諾貝爾獎科學家在內的多位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初步形成了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效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近三年專利申請數同比增長超過30%,其中國際專利占比逐年提高。通過構建開放、國際化的創新生態系統,橫琴正加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重要增長極和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
再次,產業是橫琴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橫琴匯聚了珠三角地區豐富的制造業基礎、港澳地區的國際金融和現代服務業資源。目前實有登記澳資經營主體6411戶,其中澳資企業6324戶。四大重點產業科技創新、中醫藥、文旅、金融布局日益清晰。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創新示范區,已吸引包括澳門中醫藥龍頭企業在內的近50家知名企業入駐,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文旅產業依托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融合優勢,已打造多個國際化文化創意項目,文化創意年產值突破20億元。金融產業方面,探索建立粵澳跨境金融合作新模式,累計跨境金融服務規模超過500億元。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提升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方面,橫琴為澳門經濟提供腹地和平臺,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已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中醫藥為特色、文旅金融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最后,現代化基礎設施成為橫琴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圍繞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橫琴加快暢通跨境及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集疏運網絡,為企業和人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設施條件。連結澳門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包括橫琴口岸、琴澳大橋等重大交通項目,極大地縮短了兩地物理距離,提升了要素流動效率??诎锻P設施現代化程度居全國前列,已完成橫琴口岸客貨車通道“聯合一站式”平臺研發,橫琴口岸第三階段工程“澳門輕軌延伸至橫琴口岸區域”建設穩步推進。與內地聯通水平逐步提高,十字門隧道建成啟用,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鐵路等項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不僅便利了人員往來,也為區域交通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適度多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機遇與挑戰
橫琴的規劃與建設,旨在為澳門的經濟增長提供更為寬廣的發展平臺,以緩解澳門土地資源不足的挑戰,推動澳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成立,標志著粵澳合作邁入新的階段,澳門在經濟、產業、創新等關鍵領域的競爭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多方面的矛盾與挑戰。
高與低:高層次戰略定位與低密度創新資源的矛盾。橫琴的高層次戰略定位與低密度創新資源之間的矛盾,根源于國家賦予區域的重大戰略使命與現實創新資源儲備之間的張力。高層次戰略定位意味著橫琴需要承擔起引領區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等多重使命,這要求區域具備高水平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但現實情況是,橫琴的創新資源相對匱乏,創新生態發展尚未成熟。在高端人才方面,截至2024年9月,橫琴累計引進的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省領軍人才等各類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120名,但相較于集聚高層次和骨干人才約2萬人(截至2023年6月)的廣州南沙還有明顯差距。在創新平臺方面,橫琴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對比其他地區仍有差距,例如,廣州南沙累計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8家,?。ú浚┘壷攸c實驗室、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56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02家(截至2023年8月);深圳前海已集聚科技企業9000余家,擁有企業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52家(截至2023年12月)。在高校建設方面,橫琴有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但仍難以滿足區域創新發展對高端人才和前沿技術研發的需求。作為粵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和國家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合作區被寄望于成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的重要平臺,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區域,但受限于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科研機構數量較少和質量相對薄弱、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足等現實約束,難以在短期內完全對標這一宏大戰略定位。從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視角來看,橫琴高層次戰略定位與低密度創新資源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區域創新系統不完善的表現。橫琴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構建一個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制度創新、人才集聚、資源整合,逐步形成區域創新的內生動力,實現從低密度到高效能的創新系統轉型,最終支撐其高層次的戰略定位。
開與合:面向大灣區開放融合與聚焦澳門支撐服務的矛盾。一方面,橫琴要面向澳門,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社會服務提供支撐,強調加強與澳門的經濟聯動,具有明顯的“小循環”特征;另一方面,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則要求合作區更廣泛地推進開放,承接大灣區內部資源流動,打造跨區域協作網絡,具有“大循環”特征。“開與合”的問題本質上反映了有限資源在局部優化與整體聯動之間的分配沖突。從國家戰略視角看,合作區被要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需要構建更加開放的區域創新生態,吸引國際創新資源,服務大灣區整體發展;但從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具體訴求出發,合作區要聚焦澳門所需,精準對接澳門產業發展短板,為澳門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新空間和服務支持。這種雙重角色使得資源傾斜的方向、政策實施的重點和開發節奏之間難以避免地出現不協調因素。緩解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在開放與聚焦之間尋找動態平衡,既要保持合作區的開放性,通過創新驅動、政策試點和要素流通提升合作區整體競爭力,又要始終聚焦澳門發展所需,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的創新路徑,實現服務澳門與融入大灣區的良性互動,使區域在承接內部需求和參與外部競爭之間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格局。
承與轉:產業轉型與科技創新發展的矛盾。橫琴面臨的承與轉矛盾,集中體現為圍繞澳門博彩娛樂的產業慣性縱深發展和科技創新“再造產業”的戰略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張力。澳門作為亞洲唯一博彩合法的地區,長期將博彩業作為經濟支柱,博彩業的GDP貢獻率達50%以上,并且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依托博彩業和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旅游業發展迅速,成為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豪華酒店、餐飲業和大型購物中心與博彩業形成互補。同時,澳門在歷史上從海港貿易到以博彩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其發展受限于地理規模、人口資源及產業結構單一等多方面問題。近年來,澳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結合區域優勢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向橫琴尋求新的科技創新著力點和產業轉型落腳點,向會展經濟、中醫藥和文創產業拓展,持續深化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在橫琴與澳門產業協作的過程中,澳門傳統產業資源稟賦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亟待平衡。一是目前橫琴的產業布局仍處于培育階段,尚未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核心支柱產業,如果不鏈接澳門的文化、旅游和娛樂產業資源,可能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二是合作區與澳門合作的核心目標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博彩業的繁榮雖然短期能為澳門帶來經濟利益,但長期而言,其可能限制澳門在橫琴部署發展其他產業的潛力,尤其是需要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環境的高新技術產業。破解這一矛盾需要在制度創新、產業政策、創新生態等多個維度同步推進,既要尊重現有產業發展邏輯,又要前瞻性構建面向未來的創新發展動能,通過漸進明確的轉型路徑,實現“文娛經濟”和“創新經濟”的協同并進。
有與優:項目落地建成與長期使用效能的矛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自設立以來,一系列重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成為推動粵澳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然而部分項目存在使用效率未能充分發揮、長期效能未能充分顯現的情況,這不僅影響了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也制約著橫琴戰略效能的最大化釋放。在基礎設施方面,2017年交付使用的橫琴地下綜合管廊,總投資約22億元,是為實現生態島發展高標準規劃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入廊費用較高,不同管線協調管理復雜,安全風險防控挑戰大,以及技術更新與管線擴容難等問題,管廊使用率有待提升。在產業項目方面,橫琴已建有橫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ICC橫琴國際商務中心、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產業項目,但各產業之間的協同合作不足,如科技研發與高端制造產業之間,在創新鏈、產業鏈上的融合度不足,尚未形成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系統。部分項目建成后,真正投入運營的相對有限,存在企業注冊后活躍度低、未能充分開展業務的現象,其原因可能涉及市場準入、政策落實、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問題。產業項目周邊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如交通、餐飲、住宿等生活性配套以及金融、法律、咨詢等生產性配套服務,導致企業員工生活便利性不夠,也不利于企業進一步引才、留才和開展業務。在民生項目方面,橫琴“澳門新街坊”和一些商業項目在規劃和建設時,對未來人口的增長預期較高,但目前實際入住人口相對較少,使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橫琴商業氛圍不夠濃厚,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商業品牌,項目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難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物和消費。文化場館和設施在活動策劃與組織方面不夠活躍,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演出、展覽、講座等活動,難以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
區域優勢最大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未來發展建議
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給橫琴帶來了積極成效,但矛盾挑戰也相伴而生,核心癥結在于未能精準高效地發揮國家戰略帶來的優勢,未能緊緊把握核心主線任務。要充分認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價值與獨特意義,緊密圍繞澳門的產業多元發展需要,全方位支撐澳門長遠穩定發展?;诖?,建議橫琴加快打造“三城”“一集群”“一中心”,即著力打造“國際科教城”“世界博物館之城”“國際中醫藥之城”,建設“國際新技術創新應用中心”和“創意產業集群”。
構建國際科教與知識高地:打造“國際科教城”。橫琴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與澳門一水之隔,交通便利,便于連接全球教育、科技資源。與澳門的緊密聯系使其能夠共享澳門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和人才網絡,并通過吸引澳門及全球高端人才,打造以國際化為導向的教育和科研高地。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重要的創新經濟區,為橫琴提供了強大的區域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潛力。橫琴目前已發布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高端和緊缺人才清單管理暫行辦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為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和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領域集聚高端和緊缺人才。打造國際科教城有助于橫琴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地區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吸引更多高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和創新人才匯聚,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速產業升級,形成以知識和技術為核心的高端產業集群。
一是打造國際大學群。積極吸引國際及港澳地區的知名高校開展合作辦學項目,聯絡國際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國際組織在橫琴設立分支機構。借鑒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廣州中新知識城發展經驗,積極同其他城市教育科研高地交流學習,依托大灣區現有產學研資源與平臺,廣泛匯聚全球智慧資源。二是開展高水平飛地科研。支持引導內地龍頭企業、院校等充分利用橫琴與港澳聯系緊密的地理優勢與多元開放的人才政策,設立科研機構,引進海外人才在橫琴開展飛地科研。通過開展高水平的“飛地科研”項目,實現內地、合作區與港澳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三是優化便利科研人員通關政策。動態化統籌匯總粵港澳三地承擔科研合作項目的境內外人員名單,對上述人員實行“白名單”,予以“多次往返簽注”等便利化出入境政策。對有特殊需求的科研人員在出入境時實現“不留痕”。結合澳門實際情況,探索在澳門設立針對外來科技人才的特殊非永久性居民身份制度,除不能享受當地福利津貼以外,其他方面與一般非永久性居民待遇保持一致。四是打造深度融合的生活及工作區。以特別優惠的政策吸引全球人才到橫琴工作學習,提供高質量的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將橫琴打造為集教育、科研、創新、文化、休閑和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區域,構建包容性的制度及人文環境,打造開放、多元、包容的社會氛圍。
塑造文化名片:打造“世界博物館之城”。橫琴背靠澳門,擁有豐富的中西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背景為“世界博物館之城”的多元主題提供了豐富資源,如葡萄牙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嶺南文化等。一是探索建設國際知名美術館橫琴分館。借鑒阿布扎比盧浮宮的運營模式,引入波士頓美術館等國際知名美術館品牌,規劃國際知名美術館橫琴分館,通過租借展品和購置展品相結合的方式,策劃中國最高端、最浪漫的文化藝術展。以藝術為媒,主動鏈接、牢牢綁定美國創新前沿陣地,圍繞全球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以及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高端智庫等創新平臺,把國際各領域、各層次的優質資源逐步引進橫琴。二是建設香山人物蠟像館。橫琴位于嶺南文化核心區域,擁有豐富的嶺南文化資源,可以通過博物館、展覽館等形式展現區域文化特色。橫琴所在的區域以往歸屬于香山縣,香山縣為廣東古縣,在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傳承性、包容性、先導性、民生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文化特點,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崇學重商,在文化精神上表現為堅守正統、開放創新與趨利務實。建議橫琴與澳門、珠海和中山等地聯合打造香山人物蠟像館,發掘香山記憶,延續香山風骨,傳承香山文脈。三是建設橫琴流動博物館。一方面,利用國際知名博物館等文物展品資源,在橫琴探索運營“流動博物館”與文物巡回展覽,為橫琴文旅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游客與學者關注。另一方面,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橫琴可聯動區域內外其他城市的文化資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共同推動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區域協同效應。
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打造“國際中醫藥之城”。中醫藥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粵澳兩地政府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之一,享受政策傾斜和跨境合作支持。借助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可率先開展中醫藥技術、標準和服務的全球推廣和應用。廣東是嶺南醫學故鄉、道地南藥主產區,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居全國前列。橫琴可依托廣東產業發展優勢,建立合作共贏的良性機制,推動與琴澳中醫藥產業相匹配的產業鏈建設,更好發揮粵澳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從而為橫琴發展中醫藥產業創造有利條件,為澳門提升中醫藥等傳統工業發展能級注入新動力。
一是優化粵澳產業園發展路徑?;洶暮献髦嗅t藥科技產業園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促進中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議以支持橫琴建設世界一流中醫藥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為總體目標,全方位推進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在產業孵化培育方面,支持橫琴聯合粵澳高水平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醫醫院以及中藥創新企業,制定一批中醫特色診療方案,轉化形成一批中醫藥先進裝備、中藥新藥。在科研和公共服務方面,支持產業園搭建GMP中試生產、研發檢測、產業孵化基地等一體化全鏈條的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大型知名藥企、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及高校創新驅動資源匯集的科技創新研發集群。在中西醫結合創新方面,以葡語國家為切入點,結合“以醫帶藥”的國際化推廣模式,搭建連接東盟、非洲、歐盟的商貿對接模式和市場網絡。二是推動嶺南中醫藥走向世界。加強澳門與廣東的產業合作,共建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探索“廣東藥材、澳門設計、國際標準”的模式,支持高質量嶺南中藥品牌“走出去”。在中藥材供應方面,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中藥材規?;?、規范化、集約化并達到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的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在中醫藥科技創新方面,聯合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鏡湖醫院、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等機構,推動粵澳共建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方向的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在中西醫融合方面,推動中藥全產業鏈質量評價體系和粵港澳大灣區中藥國際標準權威研究機構建設,加強中藥材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監測,建設第三方檢測平臺。三是超前布局中藥小核酸賽道。中藥小核酸藥物是近年來中藥創新研究的轉化成果,中藥小核酸藥物具有安全高效、成藥周期短、易分離、易轉化、易合成等優勢,在成藥周期和療效等方面有望超越傳統小核酸藥物。在研發創新方面,可推動粵澳兩地在橫琴聯合發起中藥小核酸藥物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中醫藥治病機制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在產業落地方面,可通過建設以中藥小核酸為特色的中醫藥產業園促進產業集聚。聚焦中醫藥研發、生產和流通等環節,依托澳門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構建世界一流、國內頂尖的中藥小核酸特色產業示范園。
匯聚創新資源應用平臺:建設“國際新技術創新應用中心”。新技術創新應用中心是致力于推動新技術的研發、交流與應用,集創新資源匯聚、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合作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廣東省已建立起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為主的重大合作平臺體系框架,構建了以深港河套和粵澳橫琴為“兩點”、以廣深港和廣珠澳為“兩廊”的創新發展格局,合力共建現代化科技創新體系。目前,橫琴重點建設橫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踐行“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戰略模式,對接國際前沿科技資源。立足區域定位與重點項目優勢,橫琴應該進一步建設國際新技術創新應用平臺,吸引全球優質創新資源匯聚,為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探索國際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構建國際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打造國際新技術創新應用平臺,為國際及港澳市場提供獨特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試點機會。利用橫琴作為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發展優勢,支持內地企業在橫琴開展業務,打造我國科技產品工程化應用的國際化案例,增強世界對我國科技產品及服務的認可,促進大灣區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和深度融合,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二是探索設立國家創新產品體驗中心。建立常態化的交流活動與展示場地,面向港澳同胞和外籍友人,集中展示我國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提供無人機、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汽車、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海陸空多種無人智能裝備的深度體驗場景,展示低空航路圖、通感一體網絡、低空飛行氣象服務保障系統等智慧城市新應用,搭建面向全球開展科技交流與對話合作的窗口。三是引入風投企業。引導具備IPO潛質的高科技領域企業進入橫琴,為其開辟高速通道,為澳門本土金融資本優先提供投資機會。持續開展橫琴“琴澳投融易+”等活動,進一步做好入庫企業的上市輔導和投融資服務,讓上市企業成為橫琴促進澳門技術突破創新、產業多元發展的“生力軍”。
培育多元創意產業生態:建設“創意產業集群”。創意產業涵蓋文化藝術、設計、傳媒、娛樂等多個領域,以創新和獨特的創意為核心價值,旨在為消費者提供富有創意和文化內涵的產品和服務。主題公園融合了創意設計、文化內涵、科技創新等多個重要因素,成為創意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橫琴已落地橫琴文化藝術中心、橫琴國際廣告創意產業基地、澳門紅刊文化(橫琴)創意產業基地等創意產業項目。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橫琴梧桐樹主題樂園等主題公園的持續運營已擁有穩定的客源基礎,形成了獨具橫琴特色的海洋樂園品牌。依托充足的空間資源和大灣區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橫琴有機會建設多元化的創意產業集群與主題公園集群。
一是支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鼓勵以視覺藝術創意、工業設計創意、時裝時尚創意、家居環境藝術創意、社會藝術創意、繪畫美術創意等為核心的相關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主線,以創意產業為依托,配合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舉辦中國(澳門)創意產業大會及展覽會。借鑒柏林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經驗,開辦橫琴藝術畫廊、時裝時尚展覽、橫琴攝影節等創意活動。二是打造大灣區主題公園特色IP。引進國際主題公園IP,積極與北京環球度假區、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香港迪士尼度假區等知名主題樂園聯動。在橫琴長隆旅游度假區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引入國際知名IP與長隆的海洋主題進行融合創新,打造橫琴特色旅游項目。對具有重大影響力、文化底蘊深厚、深受市場歡迎且內容積極的原創主題公園IP,通過獎勵、補助、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給予扶持。對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珠海長隆飛船樂園、橫琴獅門娛樂天地等現有特色主題公園項目給予重點關注和支持,鼓勵其開發更多具有本土特色和國際水準的主題公園產品。三是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演藝項目。依托區域優勢打造差異化特色產品,充分挖掘和利用橫琴的海洋及島嶼等自然資源。借鑒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兩大世界演藝中心的成功經驗,吸收奧爾德堡音樂節、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開辦案例,舉辦橫琴露天派對、島嶼音樂會、海邊劇場等演藝活動,提供青少年演藝培訓、演出、國際交流等體驗項目,因地制宜打造多元文化創意產業。
參考文獻
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2005,《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梁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陸大道,2002,《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地理科學》,第1期。
李蘭冰、劉秉鐮,2020,《“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展望》,《管理世界》,第5期。
關成華,2023,《中國城市化進程新特征》,《人民論壇》,第2期。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h of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Guan Chenghua
Abstract: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is a new demonstration to enrich the practic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larify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perposition will help Hengqin further strengthen its core function positioning, promote the moderat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acao's economy, and support Macao's better integration in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is faced with contradictions such as "high and low", "opening and combining", "inheriting and transforming", and "having and being outstanding", which become a tough issue restricting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uch as system and policy. In the fu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focus on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moderat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acao's econom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World Museum City" and "International 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uild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center" and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so as to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steady and long-term practic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Macao.
Keywords: Hengqin Guangdong-Macao Deep Cooperation Zone, multipl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