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一些重大疾病的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公共衛生是人民健康的基石,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未來,如何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讓其更好地惠及民生?人民論壇網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一起來看他的解讀。
人民論壇網: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鄭功成代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健康中國建設的第一塊基石,是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素質的重要關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并通過優化協作機制和防治體系,加強基層人員培訓、加大基層設備投入等措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基本公共衛生各服務項目人群覆蓋率均有較大幅度增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提升明顯,居民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獲得感逐步提高。
人民論壇網:當前,我國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面臨哪些挑戰?
鄭功成代表:經過調研發現,挑戰是多方面的。比如,籌資保障不到位、有關政策執行精準度不足、基層醫療技術服務能力薄弱、基層信息化能力不足、居民健康宣教效果不明顯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居民健康福祉。尤其是生活在農村、邊遠山區等資源稟賦薄弱地區的群體、城市低收入群體與高疾病風險群體等難以獲得充分的健康保障。
鑒于公共衛生關乎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各級政府特別是衛生醫療等部門應當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多項措施特別是運用數字化技術等促進政策的落實,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牢靠的基石。
人民論壇網:為了更好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您認為應如何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動有關政策落地見效?
鄭功成代表:第一,確保有關政策在“兩低一高”(低收入、低保障、高患病風險)人群中真正落地。一是進一步加大對低資源地區的公共衛生財政投入,增強中央政策及財政支持。二是精準識別,明確供需缺口。要按照疾病風險程度、需求緊迫性、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精準瞄準目標人群,分層分類分步實施,并據此設定具體行動路線與時間表。三是建立系統化、精準化的宣教機制,破解居民健康認知壁壘。不僅要通過基層衛生機構聯動社區網絡,建立常態化、生活化、大眾化的健康宣教制度,還要針對不同群體認知特點設計差異化傳播策略,提升居民參與基本衛生公共服務的主動性。
第二,積極推動數字技術成果在健康普惠領域的轉化應用。建議進一步加大技術支持及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技術支撐力度,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偏遠地區衛生系統網絡全覆蓋,同時聯合網絡運營主體和相關管理部門,不斷改進現有技術水平,為智能設備與軟件應用的實時、及時與穩定運行提供充分技術支撐。二是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的基礎建設,完善項目系統的頂層設計,提高信息使用率、穩定性和開放性,為多元主體合作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三是完善跨部門跨層級信息銜接機制。通過各級數據管理與服務相關部門及企業,建立橫向和縱向數據共享機制,在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基礎上,加強數據應用及共享。四是因地制宜,逐步推進數字技術成果應用。一方面,要根據各地政策環境差異決定具體方案;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解決政策執行中的關鍵問題。
第三,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推進有關政策實施。一方面,政府應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從全局角度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積極主動調動各方力量協同合作,特別是要將科技創新和信息化視為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優化資源分配的重要手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更加開放的態度鼓勵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健康中國建設。同時,向社會發布政策指引,明確數字技術服務需求清單,有效合理對接公共資源與企業資源,以解決政策執行中的實際問題。出臺支持和激勵政策,引導數字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健康中國建設,為其提供明確、合理、具有穩定預期的參與渠道。對于積極參與健康中國建設的企業建立褒獎制度,對參與主體予以評比表彰,對于取得成效的項目應當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此外,還應當及時總結地區實踐經驗,形成可復制的方案與工作機制,促進有關政策全面落地,真正造福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