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獻策映初心,履職不停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匯聚民智、共商國是的盛會,也是展現代表委員履職風采的重要平臺。一條條建議、一份份提案,既是凝聚民意的“任務書”,更是擘畫藍圖的“施工圖”。進入兩會時間,人民論壇網特別推出“兩會國是廳”專欄,聚焦兩會熱點,聆聽代表委員聲音,展現新時代代表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楊正平
全國人大代表 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分析室化驗工
我國河湖資源豐富,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水系縱橫交錯,形成覆蓋全國的生態脈絡,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
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為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為推進河湖生態價值轉化提供了頂層設計指引。
法律法規的保障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確立了環境保護優先原則,《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要求建立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為社會資本參與河湖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為建立流域橫向補償機制奠定了政策基礎。生態環境重要性。河湖作為水循環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到各區域自身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對國家整體生態安全格局具有基礎支撐作用。良好的河湖生態能夠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一旦河湖生態遭到破壞,將會引發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構成系統性威脅。
為此,建議:
完善多元化投入與協同治理機制。建議在重點流域試點“生態管家”模式,遴選具有專業資質的環保企業承擔干支流常態化管護,政府根據水質改善幅度、生物多樣性恢復程度等指標分期支付服務費用。建立跨省界斷面雙向補償機制,上游省份水質每提升一個類別,下游按水量比例給予補償,反之則承擔賠付責任。強化數字賦能,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運用AI水質預測、無人機巡檢等技術提升管理效能。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實現對河湖的實時監測和精準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開發全民參與的智慧巡河平臺,普通市民通過手機App上報污染線索、參與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務,可累積生態積分兌換景區門票、公共交通優惠等獎勵。
構建河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交易體系。建議以典型流域為單元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試點,將水體凈化、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隱性價值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指標。這將有助于全面評估河湖生態系統的價值,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對于水電開發、礦產資源開采等經濟活動,實行生態占補平衡制度,要求企業按照開發強度配套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立流域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允許上下游地區開展水權交易、排污權置換、碳匯指標買賣等市場化運作。例如水電企業可購買支流生態修復服務抵扣部分環境成本,工業園區可通過投資濕地建設置換排污指標,形成 “開發一方、修復一片” 的良性循環。這將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河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建議國家層面制定河湖經濟帶發展規劃,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汲取發展水經濟特色產業取得成功的地區的經驗,培育水經濟特色產業。依托高原冰川水、深層巖溶水等稀缺資源,培育天然飲用水、醫療康養用水等高端水產業,建立從水源地到灌裝線的全程溯源體系。這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水產品的需求。利用優質水源開展生態養殖和特色農業,如廣西柳州從2020年起已連續5年獲得全國“水質冠軍”,發展陸基圓筒水產養殖、融安金桔和螺螄粉等產業,新型綠色生態農業蓬勃發展。這將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拓展水域空間發展賽艇、漂流、潛水等水上運動業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生態”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