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獻策映初心,履職不停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匯聚民智、共商國是的盛會,也是展現代表委員履職風采的重要平臺。一條條建議、一份份提案,既是凝聚民意的“任務書”,更是擘畫藍圖的“施工圖”。進入兩會時間,人民論壇網特別推出“兩會國是廳”專欄,聚焦兩會熱點,聆聽代表委員聲音,展現新時代代表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董月琳
全國人大代表 柳州工學院語言文化與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
目前,我國已有近300個城市確立了市花,多個城市積極探索“一花一城”的發展模式,即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產業鏈,進而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廣西柳州以其獨特的洋紫荊資源,成功打造了“一花一城”的城市名片,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湖北武漢圍繞櫻花構建起覆蓋種苗培育、主題旅游、文創研發的全產業鏈,河南洛陽則通過牡丹實現從觀賞花卉到深加工產品的多元價值延伸。推動“一花一城”產業鏈的延伸,構建生態經濟新模式,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花卉產業作為林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 “一花一城”產業鏈,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推動花卉等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符合國家推動綠色轉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戰略方向,符合國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需求。
為此,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一花一城”產業鏈生態經濟體系。一是由國家層面開展“一花一城”試點建設。支持各地申報試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品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主題城市。支持試點城市“一花一城”圍繞花卉植物開展生物科技研究。比如對洋紫荊、牡丹等的莖皮、花、果實、枝、葉各部位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開發藥用提取物(如抗氧化成分)、精油化妝品、環保染料等高附加值產品;聯合相關監督管理部門、食品企業對洋紫荊、櫻花、牡丹的花、葉、果實營養成分進行分析測定和營養價值評價,根據不同成分的藥理作用,對不同成分進行藥食同源產品開發,將其列入藥食同源目錄。二是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建立各類花卉植物的種質資源庫,進行新品種選育。比如洋紫荊,持續推進洋紫荊航天、輻照誘變和化學誘變等工作,篩選優良品系,培育抗逆性、早花、晚花及多色系新品種,建立洋紫荊種質資源庫,創新洋紫荊新品種,延長觀花經濟。通過調控技術延長開花時間,增加觀賞和經濟價值。進行花香育種,研究精油提取工藝,激發“一花一城”產業鏈的發展活力,提高城市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推動“一花一城”產業鏈與創新經濟深度融合。支持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創新,設立地方特色植被或花卉類生態補償專項基金。一是通過探索城市綠化碳匯交易試點,利用碳匯收益支持城市綠化。可推動地方通過試點市花市樹碳普惠交易試點,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學及計量監測辦法,豐富城市綠化保障措施。比如柳州擁有約30萬株洋紫荊,數量全國第一,每年可吸收約5400噸二氧化碳,可探索將碳匯量價值反哺洋紫荊養護和培育。二是建立“一花一城”生態補償機制。由于各地城市市花具有提升城市形象和帶來輻射生態產業效益的作用,可探索將文旅、康養等行業對城市市花種植和養護的補償。
促進“一花一城”產業鏈與文旅、鄉村全面振興深度融合。以試點建設為依托,支持各地推進特色花種品牌化、標準化建設,助力 “一花一城” 產業鏈與文旅、鄉村深度融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一是打造國家級花卉文化標識。鼓勵各地市依據本地特色花卉植物的品種及文化內涵等方面積極申報,推動花卉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以花卉植物為特色的生態經濟新模式。比如將“一花一城”納入“中國四季旅游推廣計劃”,聯動外交部打造外宣品牌(如“紫荊花城·醉美柳州”),對“一花一城”主題公園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智慧旅游項目給予專項資金與政策支持。舉辦各類特色活動,如在花季舉辦城市馬拉松等體育賽事、打造花漾市集、開展生態論壇等,吸引大量游客,為城郊鄉村游、鄉村特色農產品銷售等創造市場。全方位促進花卉產業與旅游、文化、鄉村全面振興相融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二是構建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支持制定涵蓋花卉植物種質創新、智能栽培、技術推廣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并推動其納入國家或行業標準體系。以柳州洋紫荊為例,從國家層面制定《洋紫荊栽培技術國家標準》,將其納入 “鄉土珍貴樹種推廣名錄”。將柳州推動成為全國洋紫荊種苗繁育與技術輸出中心,帶動周邊鄉村發展洋紫荊種植產業。將花卉產業納入林下經濟體系,發展森林康養形成規模化效應。通過“柳州標準”向“中國標準”的躍升,形成“一花一城”可復制的產業標準化模式,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