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檢監察工作領域,科技創新,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紀檢監察工作的監督效能與精準度。通過及時對監督數據進行預警、分析、圖表、可視化等,有效實現了紀檢監察工作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
厚植營商環境沃土,孕育科技創新動能。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科技創新更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科技創新的進程和效果。好的營商環境“孵化”科創,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壞的營商環境難以集聚優質的創新資源,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難以獲得足夠的研發資金和技術支持,從而限制科技創新的潛力。此外,營商環境不佳還會導致政商交往不當,影響經濟發展。紀檢監察機關應以政治監督為抓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于營造風清氣正營商環境、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細化親清政商交往“三張清單”,劃清黨員領導干部政商交往邊界,讓“親”而有度、“清”而有為融入日常工作生活。推動重大科技項目落實落地,督促相關部門給予相應的支撐保障,加快辦事效率、節約時間成本。推動惠企政策精準滴灌科創企業,為企業提供基層一站式咨詢服務,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穩進提質。
疊加多元高新技術,打造新型監督場景。一方面,企業運用科技化手段強化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廉潔問題的日常監測。通過設定廉潔教育平臺板塊,集法律司規學習、廉潔警示通報、員工合規認證、關聯利益申報、違規違紀舉報等功能于一體,讓大數據服務加強企業內控管理、提升員工廉潔意識,減少企業因廉潔問題造成的內部管理混亂、經營收益降低等問題。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重構了權力監督的底層邏輯。“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系統構建起“行權異常—數據碰撞—預警生成—核查處置”的監督閉環,這種將權力運行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可預警的數據圖譜的實踐,標志著監督方式從“人力盯防”向“智能防控”的質變,實現了資金流向的“鏈上留痕”和“不可篡改”,大大提升了監督的時度效。如政府使用數字決策、智慧印章、親清廉拍等應用,持續強化小微權力全鏈條監管,防治“走過場”“面子章”“人情標”等現實易發問題。
樹立科學辯證思維,探索科技融合發展。對于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我們仍需辯證看待,既要講積極作用,也要想到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紀檢監察工作中,科技的創新運營提升了工作質效,實現了智能預警和全周期監督。但是目前基層的技術應用仍不夠成熟,若是對技術過分依賴,容易導致監督滯后、弱化、形式化。因此要注重科技創新和人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培育既懂紀檢監察業務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用好用活大數據、VR、區塊鏈等新技術;另一方面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數據共享機制,破解信息孤島難題,用實用足數據信息;此外還要完善監督科技應用標準體系,確保技術應用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唯有堅持守正創新,方能讓科技之力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注入更強勁的科技動能。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紀工委、監察辦 陳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