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如期召開,“民生”議題依然是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焦點。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藍圖,一以貫之以人民為中心,全方位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站在新起點,黨員干部當以兩會精神為指引,真抓實干、創新突破,奮力書寫更加溫暖、更加精彩的民生畫卷。
以民為本,在躬身傾聽中感知群眾冷暖。民生,一頭連著百姓家事,一頭連著國家大事,是民心所向,也是發展的關鍵支撐。地壟灶臺上的“民聲”,始終是政策惠民的“實招”,細看全國兩會,民生各領域訴求清晰呈現。黨員干部要努力在“知民情”中找準“惠民生”的發力點,主動“沉下去”,既走進田間地頭傾聽農民對產業發展的期盼,也深入社區樓宇了解群眾對教育醫療的訴求,唯有以“腳底沾泥”的調研和“開門納諫”的胸懷丈量民情,才能讓民生工程更貼民心、更順民意,讓每一項政策都浸潤民生溫度。
實干擔當,在破解難題中增進民生福祉。民生連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發展不停步,民生改善無止境,增進民生福祉從來不是輕輕松松的“選擇題”,而是充滿挑戰的“必答題”。“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新征程上,尤需摒棄“重痕跡輕實績”的形式主義,直面群眾急難愁盼。不管是解決“三點半難題”的教育改革,抑或是優化“醫保報銷比例”的健康保障,都需要“解剖麻雀”的細功夫和“啃硬骨頭”的硬擔當,以“問題不解決不松勁”的韌勁,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履職清單”,用改革突破打開民生新局,讓群眾從“有盼頭”邁向“有甜頭”。
長效為民,在機制創新中筑牢幸福根基。兩會不僅是政策的“發布會”,更是民意的“回音壁”。針對生育率下降問題,202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力求破解“生不起”“養不起”的民生痛點,以制度創新迎接人口結構變化的新挑戰。民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如何讓“民生溫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刻度”,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不僅立足當下,還要著眼長遠,以制度長效為尺,既用好“數字提案”“云端問需”等創新手段拓寬民意渠道,還要將基層聲音轉化為政策推力。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將兩會勾勒的民生圖景細化為年度任務清單,讓政策春風吹拂之處,有立竿見影的民生工程,也有澤被長遠的制度堤壩,在時代答卷上書寫“人民滿意”的永恒刻度。(作者:徐晶、張雅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