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訪地氣、察民情的契機,也是聚民智、惠民生的平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民生置于突出位置,指出,“民生保障扎實穩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向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惠及1100多萬人”,一串串數字標注著發展高度,更丈量著民生溫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這既是對黨員干部的殷殷囑托,也為政績觀樹立了鮮明導向,唯有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方能以初心暖民心,以實干鑄偉業。
為民造福是政績觀的“基準線”,核心在于站穩人民立場。回望新時代十年,從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深入推進……每一項決策、每一次改革都印證著“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實踐證明,政績的成色不在數字有多亮眼、口號有多響亮,而在百姓是否真正得實惠、生活是否切實得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黨員干部當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群眾呼聲轉化為政策方向,讓“民生問卷”寫滿“幸福答案”。
為民造福是事業觀的“試金石”,關鍵在狠抓落實。202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背后是“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深意。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到媽媽崗就業模式,再到免費學前教育,兩會部署的每一項政策都在回應群眾的急難愁盼。當然,為民造福不是空洞表態,而是要在“瑣碎”中見擔當。黨員干部應深入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摸清找準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事事從“群眾視角”探尋對策,把人民的安危冷暖記掛于心。應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民生工程,對當務之急立說立行,對長遠任務久久為功,讓政策溫暖從“紙面”滲透至“地面”,切切實實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為民造福是發展觀的“航向標”,根本在構建長效機制。民生改善既要解決“有沒有”,更要保障“好不好”。近年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的動態調整、帶薪休假的制度性落實、鄉村全面振興與綠色消費的協同推進,無不體現“長效機制”的智慧。202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一系列實實在在、人民關切的“惠民生”舉措,正是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之以恒的堅定踐行。接續不斷地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需要黨員干部既做顯功也重潛績,既要辦好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社區托育服務等“眼前事”,也要在教育公平、養老保障等“長遠計”上持續用力,用制度創新推動“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躍升,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全國兩會以中國式民主凝聚起為民造福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唯有將“人民至上”鐫刻于靈魂深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謀發展,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辦實事,才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書寫更有溫度、更富質感的民生答卷。(作者:袁鴻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