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 “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3月5日,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要看到,就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青年等部分群體就業還面臨困難和壓力。
一是以關鍵性制度建設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當前需要抓一些關鍵性的、牽一發動全身的制度建設。建立就業影響評估機制,把有利于擴大就業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重大產業項目布局的重要因素,綜合評估對就業崗位、失業風險等帶來的影響,實現擴大就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政策、重要規劃、重大工程項目的協調聯動。建議建立就業資金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加大就業資金投入,確保積極就業政策的落實。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降、減、補、返、緩、獎”等組合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積極的就業政策要繼續保持力度不減,同時,研究出臺新的就業支持政策,給社會建立穩定預期。建議根據經營主體吸納就業的情況實行差異化的社保繳費費率政策,鼓勵經營主體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同時,依法保障和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上發揮更大作用。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保障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平等使用人力資源等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鼓勵民營經濟組織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二是在保重點群體就業上拿出更多管用實招。采取年輕人“有感有得”的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對到位于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給予一定補助;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基層公務員考錄計劃,面向符合條件的基層項目人員定向考錄;縣鄉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可適當放寬年齡、專業、學歷限制,降低開考比例;對到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落實好高定工資、提前轉正、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政策。做好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保障,引導參與村兩委班子選舉和城鄉社區、退役軍人服務機構以及消防員、輔警等招錄招聘。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渠道,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努力調結構、創勞動品牌、回流調劑以及引導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落實超退休年齡勞動者就業支持政策。優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保障,強化金融、項目、培訓等創業資源對接,建設標準化零工市場。對城鄉就業困難群體,開展及時精準服務,縮短失業時間,落實好社保補貼政策,開發臨時性公益性崗位。
三是在全面構建友好型就業環境上抓重點、促突破。加快全國統一聯動的人力資源大市場建設。加大對就業歧視、就業欺詐等行為的征信限制、依法查處、社會曝光。加強女性就業支持,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業扶持等支持體系。研究擴大勞動基準適用范疇,鼓勵支持或授權地方推進省域范圍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立法。實行適度包容、就業友好型的社保繳費政策,考慮個人初入職場有個適應期、企業初創有個培育期,對于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允許補繳40周歲之前不超過5年的中斷繳費年限;對于注冊后未辦理參保登記的企業,允許補繳企業注冊后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未繳費年限。將就業狀況作為教學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定期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引導動態優化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普通高中階段開展職業啟蒙、職業認知和職業體驗,建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四是做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輿論引導和預期管理。常態化開展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在宣傳主管部門建立就業輿論引導協調機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深入實際、創新方法,多報道反映各地各部門各領域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鮮活做法、生動實效。基于社交媒體傳播特點,揚長避短,既做報道也做服務,在廣大用人企事業和廣大勞動者之間,構建更多貼近有感的互動橋梁。
(作者分別為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發展改革報社副社長;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