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縣德蘭農場移動果蔬設施大棚內,工作人員在修整盆栽。
游客在德蘭農場設施大棚內采摘草莓。
市民在夏縣南大里鄉上新莊村設施蔬菜大棚里采摘水果西紅柿。 本組照片由運城日報記者 金玉敏 攝
陽春三月,河東大地春意正濃。
一壟壟草莓如紅寶石般點綴在綠葉間,櫻桃樹上綴滿瑪瑙般的果實,西紅柿藤蔓間垂掛著燈籠似的鮮果。來此體驗采摘的游客們穿梭其間,手里提著的不僅是新鮮果蔬,更是春日獨有的田園詩意。
“這里的西紅柿比在超市里買的更好吃,孩子也第一次知道了西紅柿是怎樣生長的,很有意義。”在夏縣南大里鄉上辛莊村,來自鹽湖區的任女士話語里透著欣喜。
這是運城市春日采摘游的尋常一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運城市作為晉南農業大市,正以“采摘+”模式撬動農旅融合新引擎,讓傳統果園、菜園變身沉浸式體驗空間,讓農耕文化煥發新的時代魅力。
草莓園里春意濃
眼下正值草莓上市時節,夏縣德蘭農場的草莓大棚生機盎然,一顆顆色澤鮮艷、飽滿多汁的草莓新鮮上市,為人們帶來春天的甜蜜滋味。
“我們有3個大棚種植的是草莓,品種包括黑珍珠、粉玉二號、隋珠,主要是供游客采摘。”德蘭農場工作人員鄭桂蘭說,“黑珍珠草莓熟了以后是酒紅色的,粉玉二號偏粉白色;在口感上,粉玉二號是酸甜口味的,隋珠草莓則是冰淇淋口味。”
在鄭桂蘭的一旁,幾名游客正在品嘗該大棚里的草莓。“這個草莓好甜啊,顏色也很好看。”聞喜縣桐城鎮李女士帶著女兒一起前來采摘,在“一起闖入莓好里”條幅的映襯下,她們的笑容顯得格外甜美。
“我們的草莓屬于高架盆裝草莓,如果土壤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更換土壤,管理起來更加方便。去年9月份種植,今年1月份進入采摘季,4月中旬采摘季就結束了。前來采摘的游客大多來自鹽湖區、聞喜縣以及河南三門峽等地。”鄭桂蘭介紹。
在聞喜縣郭家莊鎮西宋村,草莓示范園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育苗期,一個月后,第三茬草莓就要收獲了,一顆顆色澤鮮艷、飽滿多汁的草莓將繼續為人們帶來春天的甜蜜滋味。
“我們這里種植的是鳳冠草莓,管理都是以物理方式為主,蜜蜂授粉,沒有畸形果。成熟后的草莓是純奶油味的,特別甜。”該村一草莓示范園的管理員王俊燕說。
據了解,這家草莓示范園一共有五個草莓大棚。西宋村村委會主任王文獅告訴記者,西宋村現有18個高標準草莓種植大棚,大棚為一次性投資多年收益,總面積34畝,綜合投資每畝約3.5萬元。每年4月份草莓育苗,8月份移栽定植,10月份上市,銷量時間可達九個月,每畝預計銷售收入4萬元。現在草莓即將進入第三茬收獲季,員工們每天除了采摘草莓,還要拔掉多余的葉子,確保第三茬草莓及時生長,賣上好價錢。
在西宋村,草莓采摘園的草莓大部分會供應給當地的客商,確保消費者在第一時間嘗到新鮮可口的草莓。除滿足商家和客戶對時令水果的需求外,西宋村大棚里生產的草莓還為不少游客提供了草莓采摘體驗,為人們帶來春日里的限定美好。
據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統計,聞喜縣共有500多畝、近300個草莓大棚,不僅為種植戶和務工人員創造經濟收入,也為廣大消費者的“飯桌子”“果盤子”提供了色香味俱佳的春季鮮果。
采摘帶動鄉村游
早上八點,夏縣南大里鄉上辛莊村的西紅柿種植戶張銀狗吃過早飯,在手機上打開“智慧大棚”App,開始查看自家大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隨后他來到地里,用遙控器控制掀起了4個大棚的棉被。
“這4個大棚里,有一個大棚種的是草莓西紅柿,一部分供游客采摘,一部分銷往市場,其他三個大棚種的是普羅旺斯西紅柿和普通西紅柿,主要供給各地客商。目前,草莓西紅柿已進入采摘期,客流量平均每天能有20人左右。”平日里,這4個大棚,張銀狗一個人就能管理過來,但是采摘的游客一多,就需要妻子的幫忙。
“很多人來這里采摘草莓西紅柿后,跟我說和他們在超市里吃到的味道不一樣,地里采摘的更甜、更沙,甚至有的飯店專門用運城們的草莓西紅柿炒菜,炒出來的味道好吃得很。”張銀狗頗有些自豪。
眼下正值草莓西紅柿陸續成熟進入采摘黃金時期。記者隨著張銀狗進入大棚,放眼望去,大棚里生機勃勃,一排排藤蔓排列整齊,成熟的草莓西紅柿點綴在綠葉間,或鮮紅或青翠的果實掛在植株上,長勢喜人。游客們穿梭在生機盎然的草莓西紅柿植株間,邊品嘗,邊俯身采摘,一個個圓潤飽滿、顏色鮮亮的西紅柿就裝滿了袋子,因其酸甜可口、營養豐富,草莓西紅柿成了高端水果市場新寵。
在張銀狗身后,來自鹽湖區的任女士專程帶著孩子來這里體驗采摘的樂趣,她一邊品嘗著草莓西紅柿的味道,一邊挑選熟透了的西紅柿,“主要是想帶孩子過來體驗一下,他們只見過超市里的西紅柿,還不知道西紅柿是怎樣長出來的呢。”任女士笑著說。
西紅柿種植是上辛莊村的主導產業,在這里種植西紅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西紅柿糖分積累和品質提升,當地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較高,適合西紅柿根系發育。可以說,在上辛莊村,家家戶戶都種植西紅柿。草莓西紅柿作為新品種,在抗病性和口感上比普通西紅柿都有顯著提升,吸引了更多農民種植。通過夏鮮蔬菜智慧產業園提供優質苗木,今年該村有13個溫室大棚種植草莓西紅柿,通過標準化種植,有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張銀狗介紹說:“一般而言,我們10月底開始栽種西紅柿,來年2月份慢慢成熟,五六月份結束,我這一個大棚平均一年的收入是3萬元。”目前,該村擁有西紅柿大棚300多個,主要品種有大果番茄、普羅旺斯、草莓西紅柿等,經濟效益顯著,實現“種得好、賣得暢”的同時,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城鄉互動新媒介
在平陸縣部官鎮西太村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大棚內的櫻桃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櫻桃,讓人移不開眼。“大棚內生長的櫻桃生長期長,再加上晝夜溫差大,種植出的櫻桃口感很好。”山西龍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紅梅介紹。
龍卿科技主要從事各種優質樹苗木研究、種植、改良、改育、銷售等,主要種植有櫻桃、草莓、獼猴桃等。幾年前,龍卿科技董事長、郭紅梅的丈夫郭建軍從大連引進櫻桃樹苗500株,在平陸進行大櫻桃培育及種植,并聘請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在園實地教學。“我們目前擁有12個大棚,種植的櫻桃品種有美早、俄八、美國大紅等,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線上線下均有銷售。”郭紅梅說道。
郭紅梅說,一方面,公司雇用當地老百姓進行采摘,使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增加收入,在當地群眾中得到一致好評。另一方面,公司租用國機集團在西太村建設的大棚,一畝地每年給西太村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8000元,一年下來,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20多萬元。
“最多的時候,每天能有三四十人在這邊干活,主要就是西太村、部官村的村民,大家農閑時間在這里務工,農忙時節回家干活,互不耽誤,還能增加額外的收入,我們都很滿意。”西太村村民穆桂紅笑著說。
近年來,西太村高質量建設現代櫻桃采摘示范園,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引入全自動溫控系統,創新“休眠喚醒”技術,通過精準調控溫濕度,打破櫻桃生長周期限制,實現春節前錯峰上市,每公斤高達600元。開發智能管理小程序,實現水肥“一株一策”、數據“一屏掌控”,推動傳統種植向“數字農業”躍遷。2024年單棚產量突破1000公斤,產值達40萬元,較初期翻三倍,科技“硬實力”讓小櫻桃變身“黃金果”,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全域共舞”,蹚出一條“櫻”為有夢、振興有“果”的康莊大道。
春日的運城,果香里沁著希望。當城市居民在田園中尋回“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愜意,當農戶在溫室大棚里“種”出了好日子、“描”出了好“豐”景,當他們在自家果園、菜園里看到鄉村振興的實景時,這場以“采摘”為媒的城鄉對話,正書寫著新時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動答卷。(運城日報記者 王新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