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與扎根社區工作的代表深入交流,詳細詢問社區人口、基層治理等情況,關心新就業群體,提出“既有管理,又有服務”的要求,諄諄囑托“社會工作一定要加強”。社區是直面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激活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提高社會工作服務水平,多做為民利民惠民之事,把社區建設成為廣大居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突出需求導向,把準“為民”脈搏。枝葉關情,念茲在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行適老改造,打造社區食堂優化養老供給,完善便民驛站提升服務質效……新時代以來,各地社區黨組織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基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把握百姓需求、順應群眾期盼,推動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社區黨組織一頭牽著黨心,一頭連著民心,要以“民聲”定“民生”,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調查研究能力,深入農田村莊、工廠車間躬身求問,用活互聯網、大數據交心互動,精準感知社情民意,真心置頂民生需求,積極響應百姓訴求,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聚焦急難愁盼,辦好“利民”實事。百姓的“關鍵小事”就是社區黨組織的“心頭大事”,當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堅持系統謀劃、重點突破,分清民生保障輕重緩急、把握民生改革先后順序,有主次、有節奏地穩步推進居家養老、幼兒托育、就業保障等重點工作,變“難點堵點”為改革“著力點”。要真抓實干、攻堅克難,緊盯“民心工程”進度表,堅持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列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年接著一年干,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經常“回頭看”“再發力”,用好為民辦實事、“書記項目”等抓手,及時總結經驗,定期查漏補缺,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縱橫貫通發力,延伸“便民”觸角。打通“最后一公里”離不開建強社區黨組織這一重要抓手,只有讓一根根“神經末梢”充滿活力、高效運轉,才能構建起更加和諧美好的社區。縱向貫通到底,嚴密組織體系。緊盯城市治理空白點、薄弱點,創新組織設置方式,深化黨建帶群建,推動支部進小區、入樓院、上網格,構建起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社區黨組織體系。橫向統籌到邊,建強組織陣地。發揮好黨建服務中心作用,打造街道社區、駐區單位、行業領域黨建互聯互動機制,既列明綠化亮化、設施修繕、普法宣傳等“普遍性”黨員志愿服務清單,又提供照顧高齡老人、關愛留守兒童等“訂單式”專業力量陪護,推動空間融合共享、資源融合集成、功能融合增能,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務,實現社區黨組織“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相統一。(作者:張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