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當下,“文化 +” 浪潮奔涌不息。藝術鄉建是以文藝促進鄉村創造力提升的重要行動,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中具有獨特作用。2025 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農業農村部積極部署 “文藝賦美鄉村” 行動,為藝術鄉建指明方向,一系列創新舉措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展開,深刻改變著鄉村的面貌。
藝術鄉建是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 “催化劑”。每一個鄉村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民俗風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藝術的介入,能夠喚醒沉睡的鄉土文化基因,讓古老與現代碰撞出絢爛火花。在貴州黔東南,掌墨師傳承木構建筑技藝,將傳統工藝轉化為文旅體驗項目,游客能親身感受榫卯之間的智慧,古老技藝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河北阜平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歷經十余年的培育,通過冬奧會舞臺走向世界,背后是持續 “種文化” 的成果,讓鄉村孩子自信地展現本土文化魅力……由此可見,藝術鄉建不僅讓鄉村文化的火種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絕,更在傳承旅途中不斷創新求變,以別具一格的藝術化表達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鄉村發展最為獨特的文化標識。
藝術鄉建是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 “新引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成為熱門,藝術鄉建為其增添獨特魅力。山西晉中許村,廣州美術學院與村民合作創作鄉村壁畫,古村風貌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吸引眾多游客打卡,帶動民宿經濟蓬勃發展。陜西的蔡家坡村打造麥田劇場、鄉村美術館,2023 年接待游客達 50 萬人次,實現 “藝術 + 產業” 雙贏。此外,浙江丁河村巧妙融合枇杷文化與水鄉特色,開發枇杷花葉茶產業鏈,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藝術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了游客的精神體驗,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客源;而旅游則為藝術搭建起廣闊的展示平臺,推動藝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為鄉村經濟的騰飛注入強大動力。
藝術鄉建也是提升村民精神風貌的 “助推器”。在傳統鄉村建設中,村民往往是被動接受者,而藝術鄉建讓村民成為參與者、創造者。在各地藝術鄉建實踐中,村民的藝術潛力被充分挖掘。在北京平谷南山村,藝術家從村民回憶中獲取靈感設計水景,村民重拾鄉愁,也對家鄉的美有了新認知。在湖北孝感熊畈村的 “科技小院”,村民自編自導高蹺表演、即興龍船歌等節目,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藝術鄉建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鄉村氛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藝術鄉建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大有可為。從 “送文化” 到 “種文化”,從文化傳承到產業發展,再到村民精神世界的豐富,藝術正全方位重塑鄉村。未來,隨著政策持續發力、實踐不斷深入,藝術鄉建將為鄉村全面振興繪就更加絢麗多彩的篇章,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詩意棲居地,在 “文化 +” 時代綻放獨特光芒。
(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人民政府 方伊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