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改革發展的動力,要在創新上找路子。堅持以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讀懂新質生產力背后的“新定位”。
以“新”謀“進”,肩負歷史進程中的使命“新定位”。當下,我國正處于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亟待革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次“破立并舉”的大膽實驗,一改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把做“大”經濟的觀念變更為做“美”經濟,以科技領域的創造革新為動力,激活全社會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去,持續激發政治體制生命力、社會產業創新力、優秀文化創造力,發揮新質生產力在各領域的“引擎”作用,推動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邁進一步”。
以“新”促“興”,把握轉型提質中的發展“新定位”。新質生產力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對“守正創新”理論的實踐賡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做好“創新”文章。緊盯高精尖領域,在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核電能源等方面占據主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放眼全產業鏈,注重“數字化”改革,發展“綠色”經濟,轉化科技發展成果惠及一二三產與公共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要做好“守正”文章。創新不是一味地“摒棄”,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守住固有優勢產業,通過技術升級、創新管理、規模運營等手段對傳統產業提質提效,做實現有經濟成果,做大創新發展的“基本盤”,更好推動全產業鏈、新業態的建設與發展。
以“新”立“身”,站穩世界格局中的中國“新定位”。面對全球動蕩格局,“風險”“挑戰”“和平”和“發展”這些時代的“熱點”都督促著我們要找準新時代的自身定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始終懷著“自立自強”的堅毅決心。關鍵技術是討不來,也買不來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必須掌握自主的核心科技,推動攻堅“卡脖子”技術,在高端新興領域上,擁有參與權、話語權和制定權。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也要始終懷著“開放合作”的寬闊胸懷。投身全球化浪潮,推動新質生產要素全球流動,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積極斗爭,更多承擔多邊合作發起者、組織者的角色,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大國新身份、新擔當。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鎮元豐村選調生 吳蕭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