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深入實施“銀發人才賦能工程”,通過“四抓四強”工作法推進老年大學建設,實現老有所教與老有所為的良性互動。
抓頂層設計強保障,構建“三位一體”辦學格局
建立“組織部統籌指導、老干局具體實施、涉老部門協同配合”工作機制,完善老年大學辦學設施,在阿吉泰醫養中心設立分校,開設太極、民族聲樂、蒙古舞等專業,拓展老年大學工作覆蓋面。在東風一社區、瑞泰社區、民族社區等10個社區設立老年大學小課堂等工作堂,延伸老年教育觸角,讓更多的銀發人才在家門口感受到文化助老的“滿足感”。成立“老年教育消費基地”,邀請市場監督管理局專業人員開展老年消費教育知識講座、發放《老年人消費教育手冊》《安全用藥宣傳手冊》《健康膳食手冊》等各類宣傳資料,引導大家科學、合理消費,提升銀發人才的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
抓思政建設強堡壘,搭建“一站式”學習陣地
錨定“黨建領航·銀齡向黨”目標,實施“銀發人才振興計劃”,開設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特色課程,創新構建“班級建支部、教學融黨味”特色體系,打造“線下主題黨日+線上紅色微課”雙軌教育矩陣,夯實思政教育基礎。深耕課前“十分鐘紅色浸潤”行動,充分運用“離退休老干部”微信群和“烏拉特前旗旗委老干部局”微信公眾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相關知識“微課堂”,讓銀發人才通過“掌中寶”對接學習需求,創造“隨時學、隨地學”的條件,推動老年學員思政教育更加便捷高效。
抓資源整合強質效,打造“菜單式”教育體系
構建“三維立體”綜合性教學體系,創設“四階發展”培養模式,在聲樂、葫蘆絲等專業推行“1+N”班制,打造“分層可進階、學習可持續”的成長通道。實施“雙專選修+候補流轉”調配機制,熱門課程資源周轉率提升,有效破解“求學若渴”與“一座難求”結構性矛盾,實現“適其所需、授其所求”的精準供給。創新“流動課堂”模式,老年大學與社區聯動,發掘老年人才、骨干力量,依托離退休黨支部,引導廣大銀發人才在社區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困難青少年關愛、人居環境整治、司法陪審等志愿服務活動,發揮銀發人才參與基層治理的能力。
抓平臺搭建強活力,激活“銀齡動能”轉化鏈
實施“陣地+載體”雙輪驅動,將教學樓走廊升級為“沉浸式”精神家園。設置知識宣傳、教學成果兩大主題板塊,既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養生等內容,又動態呈現聲樂、書法、模特等專業教學實績,使走廊成為“行走的課堂”。同步深化“四風建設”,引導教師帶頭弘揚優良家風、學員主動踐行文明校風。延伸“銀齡舞臺”,整合旗文體旅游廣電局、文化館等資源,組織學員參與“靈山秀水 藝贊前旗”“西部民歌賽”等主題文藝演出,實現從“課堂學習”到“社會服務”的動能轉化。通過“文化浸潤+實踐淬煉”,使老年教育成果轉化為促進民族團結、傳承優秀文化的“桑榆”力量,激發出銀齡群體建設祖國北疆的澎湃熱情,形成“學習充電-能量釋放-價值再造”的良性轉化鏈。
銀發輝映夕陽紅,桑榆未晚霞滿天。當老年課堂里的朗朗書聲延伸為社區治理的和諧樂章,當老年大學的教學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動能,老年大學已成為“銀發人才孵化站”,讓銀色力量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烏拉特前旗組織部 徐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