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四川天府新區的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新華社發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政務服務中心,群眾在“政小云”政務服務咨詢統一線上平臺上咨詢辦理事項。新華社發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其基礎性、戰略性作用越發凸顯,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對于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據要素的發展,將其置于國家戰略高度,接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別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為數據要素化、市場化、價值化發展指明了路徑。在此背景下,健全與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相適應的治理體系,既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新形勢下必須回答好的重大治理命題。
1.明確健全治理體系的基本思路
堅持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相結合。頂層設計是治理體系的“指揮棒”,指導全局性、戰略性治理框架的構建。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亟須從頂層設計角度統籌謀劃、統一規則,推動數據資源橫向縱向暢通流動,堅持全國“一盤棋”,為數據要素化、市場化、價值化的整體性統籌提供支撐。同時,我國率先創造性地將數據確立為生產要素,如何發展數據要素,全球范圍內鮮有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和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前行,各地各部門在實踐中搶抓機遇、改革破冰,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模式與經驗。國家頂層設計應充分獲取、審視并評價這些地方經驗,可復制、能推廣的及時總結上升為制度,對存在地方特色和諸多前置條件的,給予客觀評價并中肯引導,從而在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的雙向互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一體化數據市場的治理體系。
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顯示,2023年我國數據生產總量達到32.85ZB,數據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需求快速增長,但數據要素的發展還滯后于現實需求,面臨數字生產關系不適應、數據要素配置機制不清晰、數據市場監管不明確等挑戰,迫切需要職能部門加強數據制度建設,明確數據權利、規則要求與行為邊界,引導企業、社會與公眾有序參與數據市場建設。在制度規則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催生數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與市場在數據要素發展中并非孤立存在,市場發展中的堵點難點需要政策指引和制度護航,明確的制度規則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政府與市場持續互動、相互助推,共同推動市場規模與效率提升。
堅持小步快跑與快速迭代相結合。數據領域發展變化快、創新速度快,發展機遇稍縱即逝,不能等待全部戰略布局完畢、全部體系構建完成、全部政策建設到位,需要堅持小步快跑與快速迭代相結合。數據要素發展初期,重點聚焦關注度高、市場反應強烈、能夠看得清的領域,通過試驗試點“小步快跑”,快速推出一批可操作性強、見效快的政策制度,積累經驗和成果。數據要素發展進程中,根據試驗試點中的反饋與問題,根據市場變化與技術變遷,“快速迭代”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推動治理機制的優化升級。小步快跑與快速迭代相結合,既保證數據市場建設的靈敏性與可操作性,也保證治理體系的適應性與持續優化,有助于緊抓機遇推動數據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2.牢牢把握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這個關鍵點
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公共數據資源,這些資源初步形成了相對清晰的權屬關系、規范的數據結構和廣泛的服務領域,為深度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加之,公共數據資源與公眾緊密相連,社會的關注度與需求度持續攀升。因此,用好公共數據資源,不僅具有鮮明的風向標意義,更是推動數據要素市場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牢牢把握這個關鍵點,在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方面蹚出一條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企業數據、個人信息的高效流通和開發利用。
當前,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面向政務部門內部的共享,旨在解決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共享交換問題,為政務部門依法履職、提高協同監管效能、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支撐。二是面向企業和社會公眾的開放,在確保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平臺有序向社會免費開放數據資源,充分發揮數據在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公益服務作用。三是面向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授權運營,針對不適宜直接開放的敏感公共數據,通過授權給相關運營主體并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實現供需對接和價值釋放。目前,共享、開放兩種方式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需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強化主動與按需共享,提升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需根據社會的數據開放需求,動態編制并更新數據開放目錄,確保數據開放的完整性與時效性。
授權運營是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創新點,承載著深化公共數據利用與價值挖掘的重任。推進公共數據授權運營需謀劃好以下工作:一是摸清數據家底,實施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建立全國一體化的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完善公共數據資源目錄體系,開展數據登記,實施“一證一碼”管理,促進數據資源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二是規范授權運營流程,加強對授權運營過程的監管。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授權形式,如整體授權、分領域授權、依場景授權等,對授權運營過程實施監督管理,重點監管原始公共數據直接市場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利用數據算法和資本優勢實施壟斷,以及對已授權的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進行再開發等行為,確保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既安全可控又公平透明。三是維護公共利益,促進數據產業生態繁榮發展。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應彰顯公益性特質,確需收費的,實行政府指導定價管理,逐步構建起符合公共數據資源特征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積極探索區域合作和利益調節機制,發揮公共數據的規模化效應,鼓勵企業開發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推動大模型開發、訓練與應用,培育多層次的數據要素型企業,促進地區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
3.探索健全治理體系的現實路徑
把握制度建設主線,建立健全數據制度體系。通過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加快面向數據流通全過程管理的制度建設。完善數據產權制度。在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制度框架下,健全數據確權機制,明確各產權的歸屬主體、權利義務與行使方式,制定數據確權的標準和程序,探索產權登記制度等,為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提供保障。健全數據交易制度。探索權威、公正的數據估值定價機制,建立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明確數據交易的標準、流程與方式,建立起數據交易市場的基本規則體系,加強跨境數據流動的政策指引。構建數據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根據數據要素的權屬關系、貢獻程度、風險大小等,引導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多種收益分配方式,合理分配數據收益。數據制度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準確理解和把握數據要素特性,逐步建立起符合數據市場規律、契合數據市場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制度體系。
強化數據底座基線,一體化運營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是涉及數據采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既包括傳統的硬件基礎設施,如云網、算力、平臺、系統等,也包括運行的軟性基礎設施,如標準規范、安全機制、技術路線等。在國家層面,需制定統一標準規范,明確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建設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數據的規模化、高效化、可信化供給流通。在地區行業層面,需在國家統一規范和要求下,在原有數字基礎設施發展基礎上,分步驟、有序地與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連接連通,打造高效聯動、智能流通、安全可信的全國一體化數據能力,持續賦能各行業數據融合與智能化發展。
守牢數據安全底線,探索監管新手段新模式。大范圍大規模數據流動過程中潛存著各類風險和安全問題,必須將安全貫穿數據供給、流通、利用全過程。完善責任界定機制,落實國家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明確數據跨主體流通中的安全治理規則,界定數據供方與需方的權責范圍,夯實數據流通中的主體責任、運營責任、應用責任,做到責任邊界清晰、責任落實到位。探索建立溯源機制,圍繞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場景,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賬本技術、數據血緣工具等,對數據的生命周期進行全程記錄和跟蹤,確保每個數據項的來源、流轉路徑、操作行為等都能夠被追溯和審計,當發生數據安全問題時,溯源機制可以幫助快速確認責任主體。創新安全技術應用。探索開展數據脫敏等技術研究,對于經脫敏等技術處理后,能夠確立識別為一般數據的,可按照一般數據開展流通交易,最大限度調動數據資源參與流通利用。在堅持安全與發展并舉的同時,力圖通過成本的最小化實現安全的最優化,推動數據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互動。
(作者:冀翠萍,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