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縣新縣城。
和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約特干故城。
沙 駝攝
約特干故城夜景。
沙 駝攝
一
我一直覺得,新疆是追夢人的新疆。
它大開大闔的無限風光,足以震撼每一個走進它的人。它如此遼闊,如此壯美,沒有足夠的耐性和虔誠,難以真正了解它。浮光掠影,淺嘗輒止,一定會鎩羽而歸。
新疆對我而言,是一個永恒的誘惑,只要有機會,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前往。我曾去過南疆1次、北疆3次,每一次去都像是第一次。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季節,看到的風景卻不一樣。因為氣候在變,城市、道路和人也在變,一切都是動態的、變化的。正是這種變化和不確定性,讓每一次體驗都迥然不同。
我這次去和田的行程,提前一個月前就定了下來。在等待的日子里,我反復查看和田的地理位置,搜集相關信息。了解得越多,我的向往之情就越迫切。出發那天,我凌晨4點就出門趕往機場了。我乘坐的直飛航班清晨6點50分起飛,到和田時已是上午11點半。當我再次上床睡覺時,已是第二天凌晨3點多。
有人說,新疆的一天有48個小時,如此算來,一點兒不假。
當我抵達和田昆岡機場,看到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送上清香的哈密瓜,我就開始淪陷在夢幻般的西域風情中了。
到達和田的第一晚,我們住在約特干故城的民宿里。這是一座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鎮,集度假、旅游、文化、商業、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包含美食街區、工坊街區、民俗街區等多元化場景業態。小鎮參考歷史文獻記載的古于闐王城風貌,按“阿依旺”傳統維吾爾族民居風格建造,建筑以白色為主色調,搭配廊檐彩畫、磚雕、木刻以及窗欞花飾,充滿濃郁的西域風情。
我們去時,正值當地舉辦和田玉石文化旅游節,約特干故城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節目。白天,以“十方百戲”為主題的一系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驚險震撼的空中飛毯、翩翩起舞的姑娘小伙、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真是“人從畫中來”“一夢千年”。夜晚10點半,在熱烈奔放的《千年》樂聲中,全域沉浸式超感演藝《萬方樂奏有于闐》登場,利用VR、AR等技術,行進式演繹著張騫出使西域、班超守護邊疆、唐公主傳絲西域、玄奘取經途經于闐等一系列故事……漫步其中,我既是游客觀眾,也是演員。
二
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探訪和田縣,一座從大漠中崛起的新城。
和田縣地處塔里木盆地以南,以盛產玉石而聞名。新縣城里,鱗次櫛比的學校、醫院、政府大樓、酒店、住宅……全新的面貌講述著新的時代故事。
從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前往沙漠觀景臺景區,我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公路兩旁1600余畝水稻正在灌漿,村子干凈整潔,“阿依旺”傳統維吾爾族民居整葺一新,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滿眼的葡萄架、果樹、菜地和溪流,讓我恍若置身于江南水鄉。我本以為稻香村離沙漠很遙遠,村里人卻告訴我,這個村子本身就在沙漠中。走上沙漠觀景臺,我看到治沙工人正用稻草扎草方格,在他們身后的黃沙中,點點綠色正在艱難地行進。我能看到的每一抹綠色,都是一代又一代和田人用智慧和汗水從沙漠里一點點爭取來的。
經過美輪美奐的千里葡萄長廊,我們來到地處喀拉喀什河北岸的佛教圣地牛頭山。這里被譽為喀拉喀什河第一景,屢見于漢文史籍、漢譯佛經、敦煌遺書乃至敦煌壁畫中,是佛教東傳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牛角山“山峰兩起,巖隒四絕”,山間建有佛寺,“其中佛像時燭光明”。
現在,這里只剩下一些石窟和古建筑遺跡。走過熾熱的沙礫,來到能容三五個人的洞窟里,我立即感到了清涼和寧靜。洞窟頂部沉靜的赭黑色,是煙火熏出來的,有明顯的人工痕跡,與洞窟外的自然色形成鮮明對比。當我沿著木梯爬上第二個洞窟時,驚訝地發現一只鴿子,淡定地窩在洞窟里,睜著籽玉般的眼睛,柔和、晶亮、善良。我用手機拍了很長一段錄像,它都不驚不詫,像一尊佛。
和田曾是西域著名的佛教中心,這里佛塔林立,僧人云集,物阜民豐,佛教興盛。在歲月和風沙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痕跡已被抹去。也許,傳承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歷史。我們無法阻擋自然的變遷和時間的流逝,但我們可以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就像稻香村文化墻上寫的那樣:“心里有夢,就要去付諸行動。”
三
和田縣有三棵“稀世奇樹”:核桃樹王、無花果樹王、梧桐樹王。我有幸看到了其中兩棵。
核桃樹王已千歲有余,占地1畝多,主干周長6.6米,樹高16.7米,樹冠東西長21.5米,南北寬10.7米,樹型呈“Y”字形。由于年代久遠,主樹干中間已空,形成一個上下連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納4人站立。此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樹”“壽星樹”“狀元樹”,人們相信它可以帶來好運。該樹至今仍在結果,年產核桃6000余顆。
更神奇的是占地面積達1.5畝、已是500多歲高齡的無花果樹王,它年結果量達2萬多個,一年三茬,從6月到10月都能吃上新鮮果子。在無花果樹王旁,友人李女士教我吃無花果的方法,很有儀式感:要先拍3下“叫醒”無花果,跟沒拍的口感完全不一樣。無花果的糖分集中在中間,拍打“叫醒”可以讓糖分擴散開來,均勻地分布在果肉里,不論從哪個地方吃都很甜。
在兩棵生機勃勃的巨樹前,我覺得自己不是在參觀,而是在拜謁,向頑強的生命致敬。也許,上千歲的核桃樹王、500多歲的無花果樹王,早已超越生死。
和田的基調是沙漠的顏色,在沙漠上卻綻放著綠色,結出了碩果:鮮艷的艾德萊斯綢、流光溢彩的和田地毯、溫潤堅硬的和田美玉、琳瑯滿目的美食、甜蜜多汁的水果……這些都是因為人,和田人。沒有人,沙漠還是沙漠,戈壁仍然是戈壁。
因為突發洪水,我們無法按行程一探“昆侖神韻”,盡管有些遺憾,但一周的和田行早已讓我不虛此行。每一天我都在認真地感受著、體驗著,把睡眠時間壓縮到最少,卻依然精神飽滿。在一周的行程中,我們結識了不少年輕人。他們很多是從內地來的大學生,起初只是被新疆風光所吸引,到來后,風光反而退居其次了。
一位從云南來的姑娘小董告訴我,她從不后悔來和田。在這里,她每一天都過得很忙很充實,領導和同事都很友善,她只管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看到自己在成長。在這里,她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起點。
我想,這座從大漠中崛起的和田新城,就是屬于他們的夢想之城。如果能夠回到年輕的時候,我一定會像他們一樣,當一個和田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