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人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要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支撐。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廣納人才、愛護英才、用好賢才,讓各類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廣開門路引才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關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要把做大“基本盤”作為首要任務,以識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蓄足人才“源頭活水”。向外拓展抓引進,根據地方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精準編制人才供需清單、招才引智地圖,切實提高人才的匹配度,防止“內卷式”競爭。同時,要持續完善人才認定標準,健全靈活引才機制,加快引進和儲備一批拔尖創新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產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向內用力抓培育,發揮本地高校院所資源優勢,統籌好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加強專業學科總體布局,推動產教、產才、產科高度契合、有機融合,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本土人才。
優化生態愛才敬才。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人才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發展生態的競爭,有了好生態的滋養,人才才能更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要在“硬件”與“軟件”上同等發力,在“物質”與“精神”上同等激勵,不僅看“自身有什么”,還要看“人才要什么”,有針對性地優化提升人才發展環境,培植更有競爭力、更具吸引力的“梧桐樹”。要及時完善激勵措施,拿出實招硬招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做到近期有良好的待遇保障、中期有穩定的成長回報、長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要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為人才“搭臺子、架梯子、鋪路子”,讓更多優秀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工作有面子。
不拘一格惜才用才。體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評價是選準用好人才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不能只看頭銜、看光環、看獎項,更重要的是看市場評價,聽大家的、看社會評價,聽專家的、看業內評價。要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研究類型、應用場景,分類制定人才評價標準,打破條條框框,不搞論資排輩,讓各方面人才有干頭、有奔頭、有盼頭。積極采用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實踐操作等不同方式,強化“業內評人才”、“人才評人才”、“市場評人才”,提高人才評價的科學性。堅持以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善于在專業領域、專業項目、專業技能中識別發現人才,憑能力用人才、用實績比高低、以貢獻論英雄,不斷激活人才事業“一池春水”。(作者:陳少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