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筆墨紙硯與電腦鍵盤擺在同一張書桌上,用傳統繪畫方式與AI進行對比創作。這個過程不僅是藝術家舒勇對于藝術創作的創新探索,也包含著一位政協委員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化思考。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工智能的“根技術”?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不僅是數據的礦藏,更蘊含著價值的航標。從“天人合一”到“中庸之道”,從敦煌壁畫的色彩美學到戲曲程式的抽象邏輯,將這些文化基因植入AI的算法框架,能夠推動底層塑造技術的倫理觀與審美觀。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的提案,正是要為中國AI的發展嵌入一顆“文化的芯”。
舒勇委員提出,打造新時代國家文化符號是構建中國敘事體系的有效方式。要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推動構建新時代國家文化標識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華文明始終在傳承中創新。舒勇委員的提案,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條AI發展路徑——讓算法讀懂《論語》的仁愛,讓代碼流淌《楚辭》的浪漫,讓人工智能成為激活文化基因的現代載體。這或許就是技術時代“守正創新”的生動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