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筆談】
文化是當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復雜的幾個概念之一。文化研究的難度不僅在于文化幾乎存在于所有與人相關的領域,有著多種多樣的存在形式和表現方式,而且在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式各樣的文化觀念??v觀國內外的文化理論與文化觀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無疑最具科學性與解釋力。盡管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沒有提出系統的文化思想,但他們創立的唯物史觀卻為文化問題的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恩格斯晚年關于“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的論述,是當前文化哲學研究的必要遵循。我們既要認識到文化有自身獨特的形成與發展規律,也要認識到文化發展始終受到它之外的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在把握文化實踐規律的基礎上深化文化哲學研究。
文化有自身獨特的形成與發展規律
研究伊始,對文化研究對象作一定的說明是必要的。文化存在范圍廣、形式多,因而像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和人類學等不同學科都以一定范圍內的文化存在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這些學科文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然是不能低估的,但本文研究的文化與此有所不同,它面向的是一種大文化。所謂大文化,就是指特定民族或社會的人們對自然、社會與人生形成的一套總體式的看法與觀念。
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學技術是如此,包括文化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如果說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是由人們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直接需要決定的話,那么,大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則是由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與社會過程中的間接需要決定的。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包括自然、社會與人生在內的大世界。只有建立一個有規則的世界,社會才能良性發展,人生才有明確的方向。沒有規則的無序的世界,對社會則意味著混亂,對人生則意味著行無依規、魂無定所。大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正是回應了建立這種規則或秩序的需要。
與自然科學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把握自然界某方面規律不同,大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規律主要體現在它的研究對象上,即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世界。也就是說,大文化既要解決人們對包括社會、人生在內的世界的認知問題,也要解決人的發展特別是人們的生存與情感問題,是知識與價值的統一。
文化發展始終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盡管文化可以為社會與人生指明方向,但文化卻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文化都是科學的。文化從產生起就明顯受到它之外因素的影響。早期人類生產力水平較低,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人們在認識并建立世界秩序的過程中對自然力的理解與駕馭就占了較大比重。由于不同自然力的影響方式與駕馭方式不同,因而地處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民族就漸漸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文化。這也是不少文化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平原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等不同文化類型的原因。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駕馭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但只要所處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些早期形成的文化類型對后來人們的發展同樣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當然,如果一個民族或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么,這個民族或社會未來的文化就必然會發生較大的轉變或轉型。
隨著社會發展,自然影響力逐步下降,社會影響力逐步上升。其中,經濟與政治因素對文化的影響與日俱增。一種即使過去能成功應對各種挑戰的文化,如果不能順應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會危機四伏。解決文化危機,就要在科學認識經濟與政治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妥善解決文化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之前,人們因不能完整把握經濟與政治發展規律,而只能在回應挑戰中艱難地修補文化的話,那么,唯物史觀的創立就為科學理解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創造了條件。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發展中的經濟與政治等因素雖然也有自身發展的獨特規律,但在特定社會形態中,它們是服從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如果能完整把握社會形態發展規律,再以這種規律為指導改造和建構文化,文化創新與文化發展就有了可能。
在文化實踐中把握文化本質、推動文化發展
客觀地說,一個民族或社會一開始所建構的文化是包括社會秩序與人生秩序的,但這里的社會秩序與人生秩序往往是跟特定時代的社會形態相聯系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秩序不僅不能促進社會進步,反而會阻礙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堅持文化自身獨特的形成與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把握文化本質、推動文化發展。
堅持以文化自身獨特的形成與發展規律促進文化發展,關鍵是要正確理解并處理好大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意識形態自然也屬于文化,從其產生看它對特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建立或鞏固與特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根本制度。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映并不意味著它僅僅反映經濟基礎,而是通過經濟基礎這個“中介”實現對整個世界的能動反映,并由此建構起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秩序。意識形態始終是大文化建設的靈魂與核心,它不僅決定著大文化的建設內容與建設方式,還規定和影響著大文化的性質與發展趨勢。當一種意識形態不能從總體上適應社會發展的時候,就必然要求以先進意識形態代替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雖奠定了一個社會總體秩序,但它并不能窮盡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所有秩序,那些意識形態未盡的秩序一方面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另一方面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并在尊重文化實踐規律的基礎上組建成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正因如此,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作者:楊生平,系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