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338噸重的轉輪,僅靠一根手指就能撥動,實現這一偉大“奇跡”的轉輪,就是全球首個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完美心臟”,如今,它正在白鶴灘水電站,健康有力地“跳動”著,為千家萬戶源源不斷輸送清潔電能。
哈電集團研制的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機組長短葉片精品轉輪
近日,“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融媒體采訪首站走進哈電集團,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科技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央視網、環球網、證券日報、國有資產管理、國資報告、知領、澎湃新聞、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經濟觀察報等媒體機構的專家記者共赴美麗冰城哈爾濱,探秘我國動力裝備制造的科技創新之路。
向“新”攀登,激發發展動能
一根手指為什么能輕松撥動重達338噸的轉輪?
因為“零配重”。所謂“零配重”,即無需額外配重,就能滿足技術要求中,殘余不平衡力矩的一種制造狀態。
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轉輪達到“零配重”,在全球尚屬首次。而這只轉輪的厲害之處遠不止于此,它所采用的“長短葉片”相結合的開創性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了空化性能與轉輪強度兼顧的難題,直接將水輪機的最優效率提升至96.7%,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哈電集團自主設計制造的白鶴灘首臺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這只精品轉輪就是國家卓越工程師、哈電集團首席科學家覃大清帶領團隊,為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打造的“完美心臟”。
“我們登上了水電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外國沒有的,我們中國可以有;外國人沒做到的,我們中國人能做到。”覃大清在接受采訪時說。
成功的背后,是企業對于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2024年,哈電集團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5.1%,斬獲34項省部級科技獎項。真金白銀用在刀刃上,科技創新動能更加強勁。
從66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大容量高水頭水輪發電機組、高溫氣冷堆核島蒸發器及主氦風機等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再到“5MWe超臨界二氧化碳鍋爐”入選“世界先進清潔能源裝備”榜單,技術水平國際領先……近年來,哈電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力推動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強大的創新動力持續涌動。
向“數”升級,夯實“智”造能力
不久前,在哈電集團新建投用的抽蓄基地中,世界首臺單機容量500兆瓦扎拉水電站所裝備的世界最大尺寸沖擊式水輪發電機轉輪躍然出世,哈電集團再次標注了裝備制造水平的新高度。
哈電集團研制的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最大尺寸沖擊式水輪機轉輪
作為新中國裝備制造業“長子”,“看家本領”必須過硬。
近年來,哈電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好建強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水平,同時,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建設。
哈電集團集成工業機器人正在機器視覺引導下進行上下料作業
從工作方式的便捷化,到車間的“智慧大腦”,再到為“國之重器”插上“數智”翅膀,一幅幅現代化工廠圖景如雨后春筍——
在鍋爐公司集箱管孔智能加工數字化單元,分秒之間,換刀、加工等操作全部完成,一氣呵成、無縫銜接。
在電機公司沖剪數字化車間內,一批明黃色機身的機器人精準地執行著各項任務,如同一群訓練有素的“鋼鐵戰士”有條不紊。
在汽輪機公司重型汽輪機裝備加工裝配數字化車間,技術人員遠程進行著仿真模擬和技術操控,仿若“未來世界”。
……
“數智化”不僅優化了生產資源配置,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以集箱管孔全過程智能化加工為例。“在減少操作人員數量三分之二的同時,加工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管孔加工精度提升了5倍以上。”該生產線操作者介紹說。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成為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徑。2024年,哈電集團建成了4個數字化車間、1條數字化產線和8個數字化單元,實現產能平均提升10%以上,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
向“綠”轉型,提純發展底色
作為國資央企,哈電集團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堅持綠色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不斷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研制的一大批含“綠”機組,將清潔能源轉化而來的“綠電”源源不斷輸向全國。
這“綠電”,來源于抽水蓄能機組。早在20世紀60年代,哈電集團便開啟了抽水蓄能機組研制的圓夢之旅,截至目前,已累計參與了 52 座電站、199 臺套抽水蓄能機組的研制,國內抽水蓄能市場占有率達45%以上,穩居國內第一。
這“綠電”,來源于核電機組。從國內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山東海陽項目,到參建的世界首座四代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再到中國出口海外的首臺“華龍一號”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哈電集團是國內第一批同時具有三代、四代核電核島主設備商業化運行業績和能力的供應商。
哈電集團參建的世界首座四代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
這“綠電”,來源于新型儲能機組。哈電集團持續發力新型儲能技術,各類新技術路線的工程化應用正在加快:世界首個鹽穴60兆瓦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國家試驗示范項目、世界首個300兆瓦級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先后成功投運,在不久的將來,哈電集團參建的全球范圍內最大容量的液態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將在青海省落地……
與此同時,哈電集團近年來大力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研究出臺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綱要等指導文件,正在支撐起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本面。
向“心”凝聚,匯集筑夢合力
春天是出發的季節,催動人們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起而行之”。以滿格狀態開跑,哈電集團以“起步即沖刺”的拼勁兒全力開拓市場、加快項目建設。
“我們春節‘不打烊’,企業生產形勢好,市場訂單多,手頭的活兒干不完呢。”哈電集團鍋爐公司重容分廠電焊操作者白巖說,沒等春節結束,他便投入了新一年的生產工作中。
在車間,在實驗室,在勞動的第一線,一張張樸實的面孔、一顆顆熾熱的初心,書寫著屬于新時代國資央企的奮斗故事。
覃大清與科研團隊針對抽水蓄能項目開展研究
毅然決然來到“中國動力之鄉”,用一整個職業生涯追逐水電夢的國家卓越工程師覃大清;手繪積累超過4000頁說明書、操控著精度達0.001毫米級數控機床的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董禮濤;像戰士一樣苦練技藝、讓外國同行都豎起大拇指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別林……無數勞動者在哈電集團大展身手、奮發進取,凝聚起企業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
70多年來,哈電集團以不竭的創新動力、卓越的制造能力和強大的人才實力,引領我國發電設備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我國能源電力、裝備制造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未來,哈電集團仍將肩負起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全力推動裝備制造向高端化邁進、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哈電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曹志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