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作者:曹東勃(上海市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及強,不斷發展壯大,為振興國家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巨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應將個體成長、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社會責任深度融合,書寫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新的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普照的光”,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并決定著其他所有制經濟成分的地位和影響。在公有制這一“普照的光”的影響下,民營經濟也具有強國富民、共榮共進的功能要求和社會擔當,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也必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路人”“自家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作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和包容性,更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經濟制度的內涵,為共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活力之源。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創業創新的重要主體,是推動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引擎。新時代新征程,需要進一步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創造廣闊市場空間,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具有豐厚土壤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對發展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在理論和實踐上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圍繞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弘揚企業家精神、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加強產權保護、完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專心致志做強做優做大企業”。這些都是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經濟工作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是對民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總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民營經濟厚植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的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濟倫理、道德規范、家國情懷等思想觀念,為我國企業和企業家構建倫理規范、行業道德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比如:“富而好仁”“見利思義”蘊含著古人重道德價值、輕物質價值的思想智慧;開拓進取、先義后利、以義制利等經營之道,形成了晉商的鮮明文化標識。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民營企業家提供了富而思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也為民營企業注入了富而思進的動力。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助于推動民營企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和道德觀,鼓勵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為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胸懷報國志。民營企業的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息息相關,民營企業家在風雨兼程中始終與國家民族同舟共濟。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關系著社會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其經濟效益的增長與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大國博弈和科技競爭持續深化,民營經濟正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要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助力國家提升戰略競爭力。
一心謀發展。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經濟運行態勢的晴雨表。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在未來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展空間無限廣闊。新時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民營企業抓住數智時代的發展契機,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賽道尋求新的突破,形塑新的市場競爭力。民營企業家要將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堅守主業、做強實業的過程中,積極投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
守法善經營。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是一以貫之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的發布,以及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加速,都是黨和國家在法治層面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舉措,旨在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公平、透明、法治化的市場環境,形成堅實的制度保障。守法經營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基礎和底線,新時代新征程,民營企業更要堅持誠信經營、依法納稅、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先富促共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民營經濟不僅要推進自身發展,還要注重與社會的共享共榮。先富促共富體現了民營企業家的社會擔當,作為“先富起來”的群體,其在時代發展洪流中形成累累碩果的同時,有責任通過產業投資、創造就業、公益慈善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滿懷創業和報國激情,不斷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富而思源,強調的是感恩回饋社會、助力共同富裕。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廣闊舞臺,回饋社會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穩定。富而思進,強調的是民營企業家不能滿足于現狀,應持續創新進取,追求更高目標,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18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