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下一步人工智能的發展和賦能應用?建議實行三線推進方略。
第一條線,繼續推進“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努力占領創新制高點,以便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
去年我四下杭州,那里有“六小龍”,特別是Deepseek(“深度求索”)尤其令人關注,這種集成創新(即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引起我的思考。它的開源、免費、低成本、民企創新——四個亮點,尤其寶貴。我把這些材料研究后,歸納為“求索模式”。今年一月上旬,浙江準備開“兩會”,《浙江日報》訪談,我嘗試提出“創新三建議”,其中,第一條,即是“建議全省推廣‘求索模式’”。
從人類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未來前景分析,Deepseek現在還只處在一般人工智能AI階段,下一步應該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級人工智能ASI不斷“提升”。深入思之:人類將面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現在都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從“自然人”與“智能人”并存的社會形態看,大變局何止是百年,可能是千年,甚至更長!所以,我們應該繼續推進“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努力占領創新制高點,以便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
第二條線,推進“人工智能”在產業、企業實體經濟的賦能應用。
新質生產力“新”在哪里?我認為,不僅在于AI技術本身層面,而且在于:在數字技術推動下,政治經濟學所講的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都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對一些產業來說,有價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還能“自我衍生”的數據要素,或許比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更“誘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聚焦于“大模型+垂直場景”的具體應用,這表明國家在追求技術突破基礎上,進一步向 AI 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發展。
在實體經濟領域,應該向哪些些產業滲透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了幾個新的“增長引擎”性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我們應首先向這幾個戰略新興產業門類推進。
這里需要提醒:產業滲透不應忽視傳統產業。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務必要從國情出發,“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做好通過新技術改造、進一步“賦能”傳統產業這篇大文章,切實促進AI對宏觀經濟以及相關產業的融入與升級。
第三條線,推進AI在社會事業部門的賦能應用。
AI應用不僅僅在產業部門,而且作為人類文明一種新形態,它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公平性和自主性,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前幾天,DeepSeek 在官方發文并給出了其在線服務的統計數據:(理論)成本利潤率高達 545%。這樣的的高成本利潤率不僅驗證了AI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將引發新一輪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潮。
隨著模型復雜度提升和應用場景擴展,現有算力供給已難以滿足指數級增長的需求。DeepSeek的成功將刺激資本市場加大對AI芯片、數據中心、液冷系統等算力基建的投入,同時推動政府和企業構建“云-邊-端”協同的智能算力網絡。
此外,近期Deepseek也引起一些社會事業部門熱議,包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甚至社會科學研究等部門,都將會遇到新的挑戰。例如,對于從事理論研究的同行來說,面對Deepseek的記憶力、捕捉力、分析力和概括力,如果你沒有新思想、新觀點,盡說那些別人說過的話,還用得著你嗎?
AI 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包括對傳統體制的挑戰。筆者深感,它不僅是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大事件,而且,也會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體制創新起到催化和促進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新體制的賦能吧。一言以蔽之,由AI引發中國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將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