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治國經邦,人才為要。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組織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信任、耐心、關愛,支持他們挑大梁、擔重任、唱主角,在強國建設的舞臺上盡展才華、“破圈出彩”。
多一些“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信心。北斗系統建設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38歲;“中國天眼”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年齡不是“門檻”,能力才是關鍵,要給予青年科技人才十足的信任,最大限度釋放他們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須主動“搭臺子”,聚焦重大產業發展,統籌科研機構、實驗室體系、科技領軍企業等各類科研科技力量,打造留創園、“火炬”區、專業孵化器等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促進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加速匯聚,使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創業有舞臺、創新發展有空間。要放心“壓擔子”,推動形成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讓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重要科研崗位,通過“揭榜掛帥”、課題招標等,鼓勵他們領銜承擔重大研究項目、重大工程項目,在人力調用、經費支配、資源調配、技術路線決定上給予充分信任,讓青年科技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多一些“寶劍鋒從磨礪出”的耐心。DeepSeek火爆全球的背后,是一群科研青年埋頭奮戰的日日夜夜;人形機器人產品Unitree H1亮相春晚舞臺,靠的是宇樹科技團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精心打磨……人才成長、科技創新有其規律,離不開時間沉淀、經驗積累,需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應堅決破除“四唯”傾向和“帽子思維”,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拓寬人才評價渠道,引入市場評價、同行評議和社會評價,按照崗位特點、專業特色、研究性質等,分類設置評價指標,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讓評價體現科研工作特點、反映人才真實能力。科學設置考核周期、合理減少考核頻次,完善容錯免責機制,加大早期幫扶資助,建立長期性科研項目支持和經費保障機制,鼓勵青年科技人才瞄準重大原創性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科學問題,潛心鉆研、厚積薄發,努力實現重大突破。
多一些“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關心。上海將博士后納入人才扶持政策體系,健全博士后安居保障機制,優化博士后子女教育保障機制;江西上饒經批準設立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按有關規定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只有守護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大后方”,才能讓他們安身更安心,在科技攻關中“挑得起”“擔得住”“唱得響”。要建立健全“一對一”服務聯絡制度,加強感情交流,深化情感認同,大力營造崇尚科技、愛才重才的濃厚氛圍,讓青年科技人才有歸屬感、成就感。強化獎勵激勵,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完善創新成果與科研收益分配相銜接的激勵機制,在定崗進編、職稱選聘、學術評比等方面給予傾斜,解決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父母養老等“關鍵小事”,讓他們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更好地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奮發作為”的生動實踐。(作者:陳雨露、喬逸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