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干開新局,奮戰開門紅。走進北方重工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熟練操作著各種設備加工零件,工程師忙著調試新引進的一批自動化設備,不時有客戶現場考察生產設備和工藝,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近期剛完成印尼客戶無縫管整裝生產線設備全部訂單,已交付2/3產品,其余即將發貨。目前正在重點生產鋁板線,預計3月底交付云南文山客戶,山東客戶定制的冷軋生產線也在趕制中。”北方重工負責人孫明堂開心地說道,“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企業堅持向智轉型、向綠升級、向新發力,跑出發展加速度。隨著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業務已經拓展到全球10多個國家,截至目前已經接到累計金額2000多萬的訂單,較2024年同期提高20%,對實現首季開門紅更有信心了。”
一條智能生產線 精準管控降本提效
作為制造業的核心裝備,數控機床的技術進步直接關系到制造水平的整體升級。走進小型零件加工區,新引進的系列設備引人注目。臥式加工中心的刀庫可以同時裝夾60把刀,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機械手2.5秒就可以完成換刀,大幅度縮短了工件的裝夾、測量和機床調整等時間,工序集中和自動快速換刀的優勢突出。同時新設備轉速9000轉起步,最高可達25000轉,綜合多種因素生產效率平均提高1.5倍以上。
五軸立式加工中心可實現多軸聯動運動,使加工角度更加靈活,適應球形等復雜曲面零件的加工需求。相比傳統的三軸、四軸數控機床更加智能高效。
與常規機床設備不同,一臺車銑復合機床將傳統車、鏜、銑、鉆等多臺設備工序整合一體,相當于一條集約化生產線,從以往4人操作變成1人操作,從人工手動卡盤到腳踏液壓卡盤再到智能化一次性生成,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一級探傷焊接臂 打造質量效益雙優
大型零件加工區,北方重工投資近200萬元引進的國內先進的大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正在緊張調試中。該機器人通過AI算法和視覺、激光、電弧傳感器協作,可以自動掃描零件,并基于三維圖形技術生成焊接路徑,實現焊縫實時跟蹤與電流、電壓等參數自適應調整;九軸聯動可以更加靈活地加工產品,進一步提升焊接精度和效率,使焊縫勻稱密實,表面光滑平整,產品質量符合一級探傷,即焊縫檢測最高標準。
據了解,傳統焊接自動化程度低,工人大多在煙塵、弧光和轟鳴聲中切割下料、組對焊接,干活靠經驗憑感覺,難以保證不出差錯。焊接機器人投用后不僅減少了人為因素導致的質量問題,保證了產品質量的一致性、穩定性,還可以24小時不停作業,解放人工勞動力,實現由人員倒班生產到“黑燈工廠”生產智能化轉變。此外,自帶的焊煙凈化器在源頭上對煙塵進行捕捉和凈化,實現了降本增效和節能減排。
此外,新引進的大型落地鏜床最大可以加工8米高、16米長的零件,幫助企業進一步拓寬了業務范圍。
一張智慧管理板 多元智能精準調度
北方重工采用ERP財務管理系統、SMEs生產系統、iOT設備系統搭建智慧生產管理系統。在車間門口的生產看板上,總生產任務數、在制任務數、工序派工數、工序報工數等生產數據一目了然。通過數字化手段實時采集智能設備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如設備狀態、生產進度、物料消耗等,并以此為依據,制定最佳生產計劃,對人員、產線、設備、物料進行合理分配和調度,進一步提高生產過程的敏捷性,同時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
數控刀片是數控機床實現切削功能的“牙齒”,刀具管理也是影響生產計劃的重要因素。北方重工新引進的智能刀具柜集刀具存儲、管理、檢索、取用等功能于一體,不僅能實時追溯和統計分析刀具使用記錄,還支持刷臉、刷卡等方式領用或退回,簡化刀具管理流程,減少物料浪費,降低用刀成本,實現省錢、省時、省心。
一個校企實訓場 培育人才創新驅動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廣泛賦能產業變革,帶動傳統產業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北方重工緊盯客戶和市場需求,成立研發中心,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大膽創新;并與高校聯合研發攻關,與太原科技大學合作研發生產成套管軋設備,與中北大學合作完成25層立體智能車庫項目建設。
同時,合作建立太重技校實習基地,提前儲備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解決用工難題,實現市場與就業、育人與用人雙贏。后續還將成立培訓基地,加強產學研融通合作,通過提供更具實操性和場景化的學習平臺,提高“學”的質量和“用”的成效,共同培養輸出更多AI應用型人才,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孫明堂表示,北方重工將聚焦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結合的“兩化融合”目標,持續加大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引入力度,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而不斷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晉源融媒體中心 楊潤德 王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