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引領帶動生產主體、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深刻變革,決定了生產關系在所有制實現形式、分配方式、要素配置機制、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朝著更具活力、更高效率、更加靈活的方向完善和發展。應準確把握生產關系調整的新要求新特征,統籌謀劃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圍繞更好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完善所有制實現形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同所有制經濟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中各具優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與其相適應的所有制實現形式不斷出現。一些高科技企業積極探索分散風險、激勵創新的股權制度,新型勞動者參與持股的比例增加,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越來越普遍。
所有制實現形式應體現創新導向。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前提下,不斷探索和豐富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所有制實現形式,打造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活力足、效率高的新質企業。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發揮各自在資源配置、企業治理、激勵制度等方面的優勢。更加平等、嚴格地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以及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成果與創新收益,有效發揮產權制度的創新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研發新技術、投資新產業的積極性能動性。
目前,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還有待增強。國有企業面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壓力,在創新激勵機制、容錯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開展高風險創新活動的動力不足。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在招投標、投融資、市場準入等環節還存在規模歧視等問題,民營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仍面臨制約,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價值實現不能完全匹配。
解決上述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所有制實現形式,深入推進改革,強化對經營主體的創新激勵。一是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錨定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未來產業策源地,完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探索建立針對前沿技術創新和未來產業謀篇布局的容錯免責機制,鼓勵國有企業在主營業務范圍內加大對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投入。二是優化民營企業創新環境。推進公共數據、應用場景、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等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長效機制,破除招投標活動中的所有制壁壘。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治理能力,持續放寬新領域市場準入,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
聚焦更好體現新型生產要素貢獻,完善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是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投入更多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新型生產要素是相對稀缺資源,只有價值得到充分肯定、貢獻得到合理回報,才會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創造力。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地位相對下降,新型生產要素的貢獻和地位日益凸顯。適應這一趨勢,應探索相應的收益分配新機制。
分配方式應體現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導向。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適應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方式不斷創新的分配體系,充分發揮分配制度的激勵導向作用。加快健全各類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以要素對價值創造所作出的貢獻為基本依據進行收益分配,形成對價值創造及價值實現的正向激勵,使各類要素特別是新型生產要素的活力和創造力競相迸發。
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目前分配制度在充分體現要素貢獻方面還有待完善。比如,知識、技術、人才的價值在分配中還未獲得充分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有待落到實處。又如,由于權屬關系還不夠清晰,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收益“如何分才公平”等問題尚待解決,數據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有待完善。
以健全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為重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價值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大在知識產權及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崗位分紅權等方面的激勵力度,支持創新型國有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二是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在保護數據來源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按照“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充分保障和依法保護數據處理者獲得收益的權利。建立健全數據產權、收益分配等基礎性制度,完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和核算的財會制度,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收益合理分配機制。
立足更好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完善要素配置機制
勞動、資本、技術等各類要素在生產中的相對地位和組合方式,反映了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體現。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優化各類生產要素特別是新型生產要素的組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實現生產要素協同匹配的要素組合方式不斷涌現,更好推動要素高效配置。數字平臺成為數字經濟時代要素優化組合的重要載體,高效整合各類資源要素,促進形成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精準匹配、緊密協作的產業生態。比如,工業互聯網連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人、機器、產品、車間、企業以及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全要素和各環節的深度互聯,提高了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同時,擁有不同要素優勢的企業持續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加快要素流動和共享。
要素配置機制應體現效率效益導向。探索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實現方式和路徑,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既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價格、匹配供求、促進競爭的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超前規劃、政策引導、組織協調、資源整合的作用,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和自由高效組合。弘揚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更有效地開展創新活動,促進生產要素以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為目的進行流動和組合。
目前來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要素配置機制對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促進作用還有待增強。一方面,要素市場特別是新型生產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尚未形成,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范圍有限,要素自主有序流動、自由高效組合面臨一定障礙。另一方面,對要素配置還存在不合理干預的情況,部分地區仍有扭曲要素價格和要素配置的現象,降低了要素的配置效率。
以創新要素配置方式為重點,縱深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一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研究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培育壯大綜合性大數據交易中心,加強數據標準體系和交易制度建設。二是發展完善技術要素市場。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充分賦予管理單位和科研團隊更大的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三是建設更好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建立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健全投貸聯動風險管控機制,壯大耐心資本。四是規范政府配置資源行為。建立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進一步壓縮政府配置資源的范圍和自由裁量權,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規章制度。
面向更好培養和造就新型勞動者,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沒有新型勞動者,就難以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具有更高知識和技能的新型勞動者是創造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他們與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相結合,在勞動過程中具有更強的主動性。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以更好適應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比如,腦機接口需要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專業領域交叉融合,需要“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復合型人才隊伍,這是實現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應體現綜合素質導向。注重培養在顛覆性科學認識和技術創造方面引領世界前沿的拔尖創新人才,順應產業升級趨勢培養更多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應用型人才,形成體量充足、專業齊全、素質綜合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儲備。根據新型勞動者特點優化人才使用機制,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為各類人才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目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對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的支撐作用還有待增強。一方面,人才培養對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重視不夠,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滯后于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要,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水平不高,自主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使用和評價體系對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體現不夠。
以更好培養、使用新型勞動者為重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一是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按照適度超前引領產業發展的要求,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既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也加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健全產教供需對接機制,鼓勵科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二是完善人才使用和評價機制。強化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在科技人才評價中的分量,延長對基礎研究、前沿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周期,探索建立非共識評價、顛覆性評價等非常規評價體系,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為科研主力。暢通人才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渠道,推動人才在各類創新主體之間有序流動。
(執筆:王 蘊 毛科俊 于 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