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人口結構變遷、消費需求升級等深刻變革,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不僅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蘊含著破解發展難題的深層智慧。
“投資于人”充分激發了人的潛能,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密鑰。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改革開放初期,百萬青年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基礎。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的全面發展”成為衡量發展質量的核心標尺,“投資于人”實證“人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深度互動。2024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21年,比2023年提高0.16年,人才發展紅利加快釋放,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基礎性支撐。知識經濟時代,“投資于人”意味著投資于長期人力資本提升,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天航空、高鐵技術等“海陸空天”領域,“揭榜掛帥”等制度實現了“榜與帥”的精準對接,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孵化器,科創領域和創新型人才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人力資本紅利”實現了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躍遷,將轉化為創新驅動的強大動能。
“投資于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民生賬本的價值錨點。近年來,我國在醫療、教育、養老、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和重點領域持續加大經費保障力度,旨在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宏觀政策的“民生”成色里,教育提升人力資本,就業創造穩定收入,社會保障消除后顧之憂,一系列“投資于人”的舉措更加注重民生實際需求,將形成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就業擴容提質方面,建立了“崗位開發—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全鏈條機制。在收入分配改革領域,不斷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聯動機制,既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在消費激勵創新層面,通過探索“消費場景—金融服務—數字賦能”融合模式,發展“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國潮消費”等特色消費生態,實現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此外,新就業形態催生“無人機飛手”“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職業,也將為就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投資于人”有利于塑造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無論是銀發旅游專列的多贏之舉,還是“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的持續深化,精準施策的民生工程生動詮釋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夯實了社會進步的基石。“投資于人”重在構建“普惠性+精準性”的政策工具箱,既面向全體居民,也針對特殊群體,旨在實現民生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平衡,讓民生改善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當民生領域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便有了堅實保障。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投資于人”戰略以人民為中心,培養人、激勵人、發展人,映照出發展觀的根本轉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教育普惠到健康中國,民生事業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發展成果向生活品質的轉變。當每個人的夢想都找到生長的土壤,當每個家庭都共享發展的陽光,中國式現代化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作者:劉偉 李紅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