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憑借科技創新,六家總部在杭州的“科技新星”成功破圈。“杭州六小龍”的出圈說明,唯有構筑良好的人才生態、搭建干事創業的舞臺、推動體制機制的變革,方能將人才“第一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第一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寫下生動的科技創新注腳。
深耕“梧桐林”,構筑近悅遠來強磁場。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良好的人才生態是匯聚人才、激發活力的關鍵。只有構建物質保障與精神認同并重的“雙棲生態”,方能讓人才既安心扎根又實現價值。一方面,要打造“無憂港灣”,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領域實施全周期關懷,以政策溫度消解人才焦慮;另一方面,要培育“價值高地”,強化“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共識,通過頒發榮譽等方式,構建多元包容的人才生態,讓人才既無“柴米油鹽”之慮,亦享“人生出彩”之榮。
培育“孵化器”,搭建干事創業大舞臺。人才引育的目的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平臺是載體、“搭橋”是抓手。近年來,我國科技領域多點開花,從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到數字經濟新勢力快速崛起、青年科創人才頻頻涌現,本質上與構建了“以產聚才、以才促產”的良性循環密不可分。組織部門要當好“架構師”,持續深化人才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導向,搭建以產業、項目為載體的人才聚合平臺,將人才鏈嵌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讓科研攻關的“最初一公里”與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無縫銜接。要通過牽線搭橋,打破信息壁壘,推動人才與崗位精準匹配,讓“科技尖兵”在產業主戰場建功立業,讓“創新種子”在產業沃土開花結果。
破除“玻璃門”,推動體制機制變革。要以刀刃向內的改革不斷健全體制機制,讓制度先成為優勢、再轉化為動能。要將人才服務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圍繞人才引進、培育、保障等關鍵環節構建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通過政策集成化、服務標準化實現人才訴求“打包式”響應;更要用好人才評價體系的“指揮棒”,破除單一標尺,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多元評價機制,暢通人才跨領域、跨區域流動渠道,讓人才競相出彩,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唯有堅持以更優渥的發展環境、更富活力的創新生態、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人才“第一資源”充分涌流,方能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不竭動力,在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途上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作者: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街道 孫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