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巒疊翠的小興安嶺腹地,一場關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正在黑龍江省伊春市金林區悄然上演。面對林區轉型發展與基層治理的新要求,當地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鍛造出一支叫得響、靠得住的“林都先鋒”隊伍。這支隊伍的成長密碼,不僅為東北振興中的基層治理開出了一劑良方,更折射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深層邏輯。
破局:用好人才打造“治理高地”
金林區以“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破題,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智慧助力事業發展。公開招考讓“新鮮血液”涌入,校地聯培讓專業力量扎根林海,內部選拔則激活了“土專家”的治理潛能。這種“引才組合拳”的精妙之處,在于既接住了高校畢業生的“人生第一站”,又留住了熟悉林區煙火氣的“老把式”,更讓“持證社工”成為基層治理的“標配”。當“80后”“90后”社工與老支書們共繪社區治理“工筆畫”,基層隊伍的結構性矛盾迎刃而解。
賦能:在火線練兵中鍛造“全科社工”
金林區的治理智慧,在于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辯證法。當“導師幫帶制”讓年輕社工在調解家長里短中讀懂民心,當數字化治理課堂搬進智慧社區現場,當應急演練變成能力提升的“磨刀石”,一套“理論筑基+實戰淬火”的成長閉環已然形成。這樣的培養模式,既沒有讓“高大上”的理論懸在空中,也沒有讓“接地氣”的經驗困于窠臼,而是在“走出去學”與“沉下去干”的辯證統一中,培育出既懂政策又通人情、既能握鼠標也能扛雪鏟的復合型人才。正如一位社區書記所言:“現在的社工,手機里裝著網格群,腦子里裝著流程圖,心里裝著民情賬。”
激活:讓基層崗位成為“發光的事業舞臺”
金林區的改革魄力,還體現在打破基層工作者的“職業天花板”。當“職務晉升”與“專業成長”的雙軌通道鋪就,當職稱補貼對接績效考核的激勵杠桿撬動,當“林都先鋒”的榮譽勛章閃耀胸前,基層崗位就變成了成就人生的舞臺。注重用事業留人、用感情暖人、用待遇穩人,讓基層工作者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看得見遠方又踩得實腳下。數據顯示,金林區社區工作者流失率穩步下降,這正是對“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理念的最好注解。
金林區的實踐探索說明,基層治理現代化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升級,而是熱氣騰騰的人才振興;不是文件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田野里的生動實踐。這種以人才振興撬動基層治理的“金林模式”,為林區轉型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和新思路。
今天的金林區,社區工作者隊伍已化作萬千“紅色火種”,點亮了基層治理的“萬家燈火”。當“林都先鋒”的腳步踏遍溝溝坎坎,我們有理由相信:“基層善治”的種子正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蓬勃生長。(作者:郭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