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民族性、動態性的歷史演進過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現代化經歷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進而向知識文明的轉型,這種轉型滲透到人類文明的各層次、各領域、各方面。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處于戰略先導地位,發揮根本支撐作用。與此同時,文化的多樣性、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等特征發揮著獨特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世界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又具有獨特的中華歷史文化背景,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如天人合一、兼容并包的世界觀,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基因,經世致用的創新方法論,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將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十五五”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既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問題,也要應對大國戰略博弈對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的沖擊挑戰。在新的起點上持續向前發展需要更大的推動力,必須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問題和風險挑戰,更要堅定發展信心。我國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和有效的治理機制,有超大規模市場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充沛的人力人才資源和海量數據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增量空間等諸多優勢條件,為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光明發展前景。
三位一體 協同部署
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2024年,我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36130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8%,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497億元,占R&D經費支出比重為6.91%。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技術合同成交額68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2%;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4件,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12件);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37%,提前一年完成《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設定的2025年目標(超過15%)。
2025年,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優化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統籌布局,強化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守牢根基 創新產業
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
2024年,穩定工業經濟運行,推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制造業投資增長9.2%。新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商業航天、北斗應用、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1316.8萬輛,比上年增長38.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左右,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10%)。2025年,要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制造業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第一曲線),壯大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第二曲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第三曲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激發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創新活力。
促進融合 無縫對接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2024年,全年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金額26293億元。納入新序列管理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6個,國家發展改革委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1798家。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只子基金,資金總規模624億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606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376家。共有國家質檢中心874家,產品質量、體系和服務認證機構1230個。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準3154項,其中新制定2001項。全年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3.93%。
2025年,我們要統籌發揮好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和有序社會三種治理機制的優勢,堅決打通影響和制約全面創新的卡點堵點,聚焦智能、綠色、健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制高點,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夯實農業基礎,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發展壯大,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和公平競爭中建設更多科技領軍企業和世界一流企業。
交流互鑒 增強自信
未來,隨著科技持續進步、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文化深入交流互鑒,世界現代化必將朝著更高級、更豐富的人類文明形態持續演進和躍升。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應當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支撐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整體躍升,增進人類福祉,推動全球發展。
同時,要堅定文化自信、創新自信,統籌建設文化強國和科技強國。加強科學普及、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工作,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現代科技文明在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