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一論述為全國推動生產力躍遷明晰了發展方向。各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基礎開始布局未來產業,隨著新質生產力的逐步形成,新質生產力時代已向我們走來。
新質生產力時代——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時代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對新質生產力的解讀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人,是勞動者的轉型。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進入數智時代,重復性、程序性勞動將被智能機器代替,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勞動者將從“工具人”解放為“創新者”,“個體+AI”的創新型公司也將出現在經濟細胞的行列,甚至成為常態。新質生產力時代將助力萬眾創新、大眾創業。
新質生產力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思考
在數智化革命下,勞動者素質達到新高度,能夠操作、控制、維護數字技術和設備,成為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的標配。
一、基本素養培養
在基本素養方面,能夠操作、控制、維護數字技術和設備的標配,要求高校培養具備相應知識、技能等綜合素養的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該綜合素養是對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的基本要求,主要屬于實然性命題屬性,部分屬于應然性命題屬性,配置以數字技術、設備的相應操控課程,對學生教“學”,滿足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
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創新是對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勞動者的核心能力要求,高校應突出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
或然性命題思考空間大,相對自由,學生最為喜歡,此為人之天性。天然的求知欲加自由的暢想,正是最好的創新意識培養方式。為了保護潛在天性、滿足新質生產力時代的需要,高校應強化或然性、應然性課程開設;問題式教學、研究式學習,應予首推。
學問,學與問,不但要教“學”,還要教“問”,要強調綜合素養的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與“問”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不可偏廢。
三、創業基礎能力培養
公司制企業的創業者責任的有限性,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防控風險的保障機制,故公司制企業是創業者創業組織形式的最佳選擇。
新質生產力時代之創新核心,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將成為企業黏合度最高的資源,甚至是黏合度最高的資源,具有創新能力的勞動者將成為企業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未來的公司(典型的現代企業)甚至將大規模呈現為“知識型”創新公司,具有創新能力的勞動者很可能成為“個體+AI”公司的唯一股東,高校專業知識的學習,將成為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創業的基礎,公司治理的基本能力也將成為勞動者創業的基礎需求。
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專業要求為基礎,結合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創新需要開設課程,進行人才培養;公司治理的基本能力培養,可以通過開設“公司治理”“公司法”“經濟法”等相關課程進行。
新質生產力時代的高校課程教學反思與重塑
根據新質生產力時代的人才需求與培養要求,需要重新審視教學,進行教學理念反思與教學行為反思。
一、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
人才的培養,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新質生產力時代,需要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專業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高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突出課程內知識的綜合闡釋,以及課程間、學科間知識的復合型講授。
二、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
時代呼喚創新,新質生產力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人才培養應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課程教學融入問題式教學、研究式學習等方法。
三、堅守知識建構原則
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者的基本素養要求,綜合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求高校教師課程教學堅守知識建構原則、遵循教學規律。
四、堅持課程思政引領
高校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關鍵課程,課程思政是根本遵循。課程思政,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要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
新質生產力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堅持課程思政引領是植根的要求,堅守知識建構原則是育苗的需要,培養則是園丁育人、助力成長的過程;如果綜合能力是時代需要的果實,創新能力則是果實的籽仁。時代要求我們的教學要以碩果豐實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教法淬煉。
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要從適應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趨勢出發,課程的跨學科重塑,將助力教師跨學科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復合、綜合素養。
教師專業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職業,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在應用新的理論和知識的同時,要求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將教學研究置身于時代、融于教學實踐,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時代發展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課程重塑。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作者:林國,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
本文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2022年校級教材建設培育項目、南京師范大學國內高級訪問學者“融思政元素與復合型特色的《財務管理》教材研究”項目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