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優化和根本好轉,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康莊大道。廣大黨員干部當在主動循20年“兩山”理念的“和諧之跡”“創新之跡”“人文之跡”中深挖細采生態富礦,充分發揮其潛能與價值, 奮力解鎖“美麗中國”密碼。
循“山川與共,心物相融”的和諧之跡,在“生態興則福祉長”中解鎖“忽于水底見青山”的“綠色密碼”。歷史長河奔流不息,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安吉余村的翠竹連綿到塞罕壩的萬頃林海,從滇池治理的久久為功到庫布齊沙漠的綠色蝶變,“兩山”理念20年實踐歷程打通了一條生態美、福祉增的綠色發展之路,也向全世界擦亮了“美麗中國”金名片。而今,站在新時代的潮頭,生態文明建設依舊在路上、依舊在趕考。廣大黨員干部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弦”,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環保活動,也要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山川林木蔥郁,讓江河湖海清澈,讓美好生態惠普,以實際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解鎖“忽于水底見青山”的“綠色密碼”。
循“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跡,在“生態興則百業旺”中解鎖“滿眼生機轉化鈞”的“成色密碼”。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必由之路。安吉余村從“賣礦石”到“賣風景”的轉型蝶變,廈門筼筜湖從“污水橫流”到“城市展廳”的生態躍升,“兩山”理念二十載實踐歷程昭示,發展經濟不是要“竭澤而漁”,而是要“點綠成金”,在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生態條件下統籌好高質量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辯證關系。新起點上,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調研,精準把握腳下土地的每一寸“肌膚”,在廣袤沃土上用心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城市規劃、基層治理等各個方面。同時,要堅持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不斷學習與深耕,推動孕育更多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思路舉措,扎實推進產業結構生態化改造,在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共融互促中真正解鎖“滿眼生機轉化鈞”的“成色密碼”。
循“以人為本,綠色發展”的人文之跡,在“生態興則生活美”中解鎖“一水護田將綠繞”的“本色密碼”。綠色發展不僅關乎美麗中國建設,更關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質感。從載歌載舞的文化廣場到城景交融的城市公園,從一步一景的鄉村旅游公路到研學、康養一體化的文化園區……“兩山”理念20年間生態顏值的大變化烘熱了人民群眾的幸福,也托舉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人文關懷作為綠色發展的鮮明底色,推動著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廣大黨員干部當與“沒有旁觀者、局外人,都是主人翁、受益者”的理念“同行”,努力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用力、人人擔當的濃厚氛圍,不斷凝聚美麗中國的綠色共識、激揚綠色低碳的發展情懷 ,在推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提升與高品質美麗城市和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良性互動中真正解鎖“一水護田將綠繞”的“本色密碼”。
(浙江省江山市鳳林鎮人民政府 胡付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