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提出,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專責機關,加強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新征程推進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要不斷提高運用大數據、信息化開展紀檢監察工作的能力,為正風反腐提供強大助力。
整合數據,打破“信息壁壘”。數據資源是開展大數據監督的“原材料”。紀檢監察工作點多、線長、面廣,傳統監督執紀方式大多依靠人力巡查、經驗研判,面對新型腐敗手段和隱性貪腐行為,容易存在監督盲區和死角。如今,大數據宛如為監督安上“千里眼”,能有效彌補傳統方式的不足,搭建起跨部門信息“高速路”,打破各行業之間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在查辦復雜案件時,紀檢監察機關可迅速獲取銀行流水、通訊記錄、出行軌跡等關鍵資料,各部門協同作戰,證據鏈快速閉合,使調查取證從“長途奔襲”變為 “一鍵查詢”,極大提升辦案效率,推動紀檢監察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
精準“畫像”,讓監督靶向發力。隨著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紀檢監察機關監督的對象在范圍和數量上顯著增加,違紀違法行為也日益多樣化,大數據監督成為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設,提高一體推進“三不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憑借先進的數據分析算法和模型,整合海量碎片化信息,對公職人員的行為模式、資金流向等進行精準“畫像”和風險評估,讓紀檢監察機關能夠更加準確地鎖定重點監督對象和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使監督更精準、更快捷。
提升日常監督,筑牢廉政 “防火墻”。監督執紀不能總在事后發力,大數據助力廉政風險防控從事后轉向向事前、事中。紀檢監察機關可以通過匯集相關部門和領域的監督數據,對公職人員廉政檔案數字化管理,實時更新個人重大事項、信訪舉報、考核評價等數據,動態分析廉政風險,對潛在問題早發現、早提醒。同時,依托政務服務大數據,對行政審批環節異常拖延、頻繁變更等“微異常” 實時預警,及時糾正偏差,將腐敗苗頭扼殺在萌芽,由“事后追查”向“事前預防”轉變。(云南省云龍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 徐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