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馮友蘭“舊邦新命”思想:中國商業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在2025年全國兩會解讀專題研討會上,輔新書院院長華鵬程以馮友蘭的哲學思想開篇,強調“闡舊邦以輔新命”是當代中國商業倫理重構的核心邏輯。馮友蘭曾將《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提煉為“舊邦新命”,主張從傳統中汲取智慧以推動現代轉型,這一思想與當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輔新書院以“士魂商才”為核心理念,致力于推動中國商業現代化,將儒家“士志于道”與道家“天人合一”融入現代企業管理,倡導商業活動需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呼應了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哲學。
輔新書院通過“士魂商才”培養體系,試圖彌合傳統士人精神與現代商業技能的鴻溝。例如,書院聯合北京大學周建波教授等學者,開設《中國經濟思想史與中國商業管理思想史》課程,以佛教經濟思想中國化為例,探討價值觀統一對企業治理的深層影響。
二、產學研協同:輔新書院的創新實踐平臺
輔新書院以“政產學研資”五位一體模式,構建了全國30余個分院的協同網絡。2023年合肥走進上市公司研學期間,書院組織企業家參訪安徽富煌集團,其“科技引領、實業報國”的文化與書院倡導的“資本向善”形成共振。富煌集團總裁戴陽分享的黨建與創新管理經驗,成為企業家對標長三角科創經驗的鮮活案例。
清華大學田國強教授指出,經濟轉型需依托企業家精神與技術創新,而輔新書院通過融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學術資源,搭建了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的橋梁。例如,書院邀請王曉毅教授以《人物志》解析領導力,張學智教授借陽明心學闡釋商業倫理,將傳統智慧轉化為現代管理工具。
三、資本向善:商業倫理的重構路徑
“資本向善”是輔新書院在研討會中反復強調的主題。華鵬程提出,資本的社會屬性需回歸“致中和”的東方智慧——既非放任逐利,亦非道德綁架,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引導資本服務于公共利益。這一理念與《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一脈相承,強調商業行為需在個體需求與社會規范間取得平衡。
書院通過“中華仁商博物館”與《中國商業通史》編纂項目,系統梳理晉商、徽商等傳統商幫的倫理遺產。例如,徽商“賈而好儒”的傳統與晉商“義中取利”的信條,為當代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歷史鏡鑒。同時,書院聯合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研究中心,探索產融結合新模式,借鑒馮科教授提出的“科技-產業-金融”理論,推動科技企業與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四、書院模式與國家戰略的耦合
(一)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將“城市文脈傳承”融入縣域經濟,引導企業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如老字號“王致和”通過非遺技藝活化帶動地方就業的模式。
(二)創新驅動與國際競爭:借鑒廣州天河路商圈“萬億元級商圈”經驗,推動傳統商業向體驗經濟轉型,同時以“一帶一路”為載體輸出中國商業倫理范式;
(三)金融治理現代化:參照田國強教授“優化金融供給”主張,完善中小企業復合型融資體系,防范資本無序擴張。
結語:舊邦新命與未來商業文明
馮友蘭晚年預言“中國哲學必將大放光彩”,而輔新書院正以“士魂商才”與“資本向善”的探索,將這一預言轉化為商業領域的現實。書院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智慧的現代詮釋,更是構建中國式商業文明的重要實驗——正如華鵬程所言:“讓資本有溫度,讓商業有靈魂,才是舊邦新命的真諦。”
【本文據“輔新書院總院”微信公眾號,轉發時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