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著力推動政府審批“做減法”、政務服務“做加法”,讓經營主體更有活力、群眾辦事更加便捷。惠企利企同樣要善于答好“算術題”,以政策匯編“做減法”、助企服務“做加法”,持續增強企業滿意感、獲得感、動力感。
政策匯編“做減法”,松綁不松勁。作為推動民營企業開足“最大馬力”、輸出“最大功率”的“催化劑”,政策匯編理應“大而全”“致廣大”,但內容上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往往會讓企業摸不清重點、拿不準關鍵。為了讓企業一目了然、可感可及,就要將他們最關心的、與他們發展最相關的政策精準呈現、簡潔凝練。要在內容選用上做刪減。精準推出既能推動企業成長又能解決痛點堵點的務實政策,讓政策匯編“小而美”“盡細微”。也要在語言表達上做精簡。把政策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轉化為企業看得懂、愿意看的“大白話”,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
助企服務“做加法”,賦能不賦壓。無論是激勵政策,還是扶持政策,抑或是紓困政策,只有落地落實,才能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送到企業心坎里。要有力有效推動各項政策發揮作用、凸顯成效,就要不斷提升服務效能,以專業化思維和能力保障企業活力。要加強服務意識。樹牢“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理念,砥礪“務實擔當”的作風,對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不足,積極向上反映并協調解決,讓紓困解難“及時雨”準確落在企業“干涸田”。要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學習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賦能政務工作。比如,深圳在全市范圍部署應用DeepSeek,為企業提供政策匹配、解答疑問、訴求辦理等線上應用,讓政務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減法”與“加法”辯證關系的背后,既彰顯出自我革新的魄力,也體現著自我挑戰的勇氣。歸根結底是為了打造更好更優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創新活力不斷迸發、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有勁。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只要實現從“管理者”到“賦能者”“服務者”的身份轉變,用服務溫度點燃企業“發展引擎”,中國經濟巨輪必將持續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 邱模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