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達州通川,紀委監委以“一餐飯”“一張卡”“一輛車”為切口,將監督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2024年,全區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量同比下降38%,但群眾對作風建設的滿意度提升至96.7%。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道理:作風建設的成效,最終要用民心丈量。當制度約束轉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當“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成為共識,黨的威信便深深鐫刻在百姓心坎上。
破立之間,推動作風建設
作風之變,既需雷霆萬鈞的“破”,更需潤物無聲的“立”。達州通川的實踐,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制度之“束”:從“牛欄關貓”到“鐵規生威”。針對制度空轉問題,通川區紀委監委開展“制度體檢”,廢止“僵尸條款”8項,將“公務接待不得提供酒水”“村級財務支出須附證明”等基層經驗上升為剛性規定。如今,機關干部下鄉需“掃碼支付”餐費方能就餐,公務用車軌跡實時上傳云端。制度不再是“稻草人”,而是帶電的“高壓線”,彰顯了“越往后越嚴”的鮮明導向。
監督之“網”:從“單兵突進”到“協同作戰”。針對基層監督盲區,通川區創新“縱隊”統籌“室組地”聯動機制,整合區鄉村三級紀檢力量,構建“紀檢監督+群眾監督+智慧監督”三維體系。這種全域覆蓋的監督網絡,讓“穿上馬甲”的作風問題無處遁形。
文化之“潤”:從“不敢腐”到“不想腐”。在通川區梓桐鎮,紅軍石刻“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成為網紅打卡點;在神劍園,“510(我要廉)”紅廉故事主題展吸引超7000人觀展;方言小品《家務事》將張愛萍將軍的優良家風藝術化呈現。通川區將紅色基因與廉潔文化深度融合,讓“半條被子”的故事照進現實,使“越往后越嚴”的共識深入人心。這種文化浸潤,為作風建設注入了持久動力。
縱深推進,書寫時代答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風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通川區的探索,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提供了破題之策。
警惕“新變種”:以數字化改革破解監督難題。謹防“線下吃喝”轉向“線上快遞送禮”、“公款旅游”偽裝成“考察調研”,通川區紀委監委開發“政治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系統”,通過數據建模對政府采購等關鍵領域進行動態監控。這種科技賦能的監督手段,讓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無處藏身。
打通“末梢梗阻”:讓群眾感受“可視化的公平”。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微腐敗”,通川區推行“陽光問廉”下鄉進村,結合市區鄉三級聯合大接訪,2024年全區解決“水質不達標” “補貼發放慢”等民生問題7000余個。村務公開欄從“霧里看花”變為“明明白白”,黨的形象在細微處愈發清晰。作風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了群眾“家門口”的變化上。
鍛造“鐵軍隊伍”:以自我革命詮釋忠誠擔當。通川區紀委監委堅持“閉環管控”防 “燈下黑”,出臺規范明確履職標準;通過“廉潔家訪”和“暖心回訪”,既嚴格監督又關愛干部。這種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彰顯了作風建設的精髓所在——只有用更嚴的標準鍛造紀檢監察鐵軍,才能回答好"誰來監督紀委"的時代之問。
作風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趕考”。通川區的實踐表明,黨的威信不是寫在文件里,而是刻在百姓心坎上。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執著,讓中央八項規定的“金色名片”愈擦愈亮,為新時代新征程凝聚起磅礴力量。(達州市通川區紀委監委 吳卓娥 賴貞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