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聚焦民生熱點,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人民福祉持續增進。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員干部當以“利民為本”的自覺,秉持“枝葉關情”的初心,錘煉“躬身為橋”的擔當,在思想浸潤、躬身實踐、制度固本三個維度持續發力,讓為民服務的新篇章既有理論高度、實踐深度,更顯民生溫度。
叩問初心使命,尤需常拭思想之鏡。為民服務首在培根鑄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常修忠誠之心、常懷赤子之情、常礪奮進之志。當以“以百姓心為心”的覺悟,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黨員干部須在理論學習中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在紅色教育中砥礪“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品格,在實踐磨煉中淬煉“但愿蒼生俱飽暖”的擔當。要走出辦公室的“信息繭房”,打破文山會海的“路徑依賴”,唯有將群眾路線內化為行動自覺,把為民宗旨轉化為情感認同,才能讓“群眾想什么”與“我們干什么”同頻共振,使政策制定更接“地氣”,工作推進更聚“人氣”。
為民服務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實踐。廣大黨員干部要邁進“百家門”,在田間地頭丈量民情,在街頭巷尾感知冷暖,在促膝交談中解碼期盼。當以“腳底沾泥”的踏實,踐行“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承諾。聚焦“醫教住行”民生關切,直擊“急難愁盼”痛點堵點,在破解“入園難”“看病貴”“養老困”等現實問題中彰顯擔當。黨員干部要甘當為民服務的“挑山工”,既做顯功更重潛績,既抓大事也辦小事,用躬身實干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切實將“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把“民之所盼”書寫成“政之所向”。
為民服務既要靠情感溫度,更需制度保障。要構建“智慧政務”新生態,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把“最多跑一次”升級為“一次不用跑”。建立“民聲直通車”機制,打通“12345”熱線、“數字政府”平臺、“網格化治理”體系的數據壁壘,構建民意收集、分析、處置、反饋的全鏈條響應系統。當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群眾滿意度權重,引入第三方評估,形成“干部圍著群眾轉、績效交給百姓評”的鮮明導向,實現“群眾點單、政府接單、社會評單”的閉環管理。當強化資源下沉保障,推動編制、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基層傾斜,讓“看得見管得好”的治理愿景照進現實。
為民服務,永無止境。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黨員干部當以“朝受命、夕飲冰”的緊迫感,“晝無為、夜難寐”的責任感,持續擦亮為民初心,創新服務方法,完善制度體系,讓為民服務的新篇章既有“大江奔涌”的壯闊,更見“潤物無聲”的溫情,真正把實績寫在群眾笑臉上、刻進百姓心坎里。(作者:周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