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著力推進鄉村建設”,并就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等作出一系列部署。鄉村建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瞄準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推動鄉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建立健全鄉村建設“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村莊基礎設施更加完備。聚焦廣大農民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補齊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短板,打通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切實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目前我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4%,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65%,困擾億萬農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農村電力網平均供電可靠率達99.9%,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接近80%,在不少適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地區實現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全國累計建設超33萬個“一點多能、一站多用”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客運郵路”“貨郵同網”等模式快速發展,“城貨下鄉、山貨進城、電商進村、快遞入戶”在農村變為現實。全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帶”,通5G行政村占比超90%,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速。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取得長足進展。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持續推進,農村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顯著提高。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全覆蓋,超過72%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常見病、多發病就醫購藥可及性明顯提高,有效滿足農民醫療保障需求。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初步構建,全國農村敬老院共1.6萬個、床位168.1萬張,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布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網絡正在形成。
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農村廁所革命扎實推進,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治理(管控)率超過45%,特別是加強對黑臭水體治理,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農村污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基本消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深化推進,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村容村貌穩步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但應清醒看到,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高,欠賬還很多,同廣大農民的期盼還有不小差距。例如,村莊建設無規劃、亂規劃等問題時有發生,一些較大人口規模的自然村(組)仍未通硬化路;不少基礎設施缺乏長效管護機制,建設資金投入保障不強;農村教育、養老、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城鎮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鄉村建設存在的這些短板弱項,凸顯了鄉村全面振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反映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立足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農民群眾需求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重點實事,集中資源,加快突破,形成標志性成果,努力將鄉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和美家園,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農民群眾。
結合實際聚焦重點
下一步要結合實際,聚焦重點任務,把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建設的部署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加強縣域城鄉規劃建設統籌。規劃是縣域內產業科學布局、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據。堅持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一體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縣城、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實用性村莊規劃,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要節點,打造多層級城鄉融合發展載體,構建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新格局。加快推進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合理保障縣城和小城鎮空間需求,統籌布局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引導有條件的地方探索以片區為單元跨鄉鎮編制。立足村莊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態勢,科學劃分村莊類型,分類有序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提高規劃編制質量和水平。對于城郊融合類村莊,可納入城鎮規劃統籌編制;對于集聚提升類村莊,可加快編制;搬遷撤并類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暫時看不準的村莊,可先不明確分類、暫不編制規劃。
二是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分類分層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立縣城—中心鎮—一般鎮—村四級基礎設施延伸覆蓋體系。推動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一體建設一體管護,壓實運營企業責任。根據村莊類別,分類推進供水、污水、環衛等市政設施建設,城郊融合類村莊納入城鎮管網,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村莊通過微管網往戶延伸。鼓勵以市場化方式發展聯結城鄉的冷鏈物流、配送投遞、商業網點等設施,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推動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確權登記,明確管護主體,提升管護水平。鼓勵各地探索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參與農村基礎設施管護模式。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使村級具備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資金條件。
三是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縣鄉村一體的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政策體系,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在村級保留并辦好小規模學校、標準化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助老餐廳等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并將其納入城鄉學校共同體、縣域醫療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在共同體內部,建立柔性的人員上下流動機制,以數字化方式共享優質資源,通過以城帶鄉提升村級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教師、醫生等“縣管校聘”“鄉聘村用”,根據常住人口規模合理調整縣域內教師、醫生等編制定額和服務設施布局,實現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著力破解農村“一老一小”服務難題,支持發展農村普惠性托育機構,推廣互助養老模式,落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四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仍處在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重要關口。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鄉村生態宜居的底色擦得更亮。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美麗鄉村。完善農村改廁實施機制,健全社會化管護和服務體系。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開展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協同治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就地就近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這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加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鄉村建設不能憑空想象,只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照顧農民感受、回應農民需求,才能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參與進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避免不顧農民意愿、替農民選擇、搞形式擺樣子。明確政府和農民的責任邊界,政府重點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民應該干的事交給農民,引導農民投工投勞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和運營管護,共建美麗鄉村、共享美好家園。
城市和鄉村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有各自的發展規律,鄉村建設不能簡單仿照城市建設的思路。鄉村建設要充分體現鄉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在現有村莊格局、山水肌理、傳統風貌基礎上,通過微改造、小改進、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內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鄉村建設是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是鄉村建設的基本目標,要讓農民在農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必須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合理安排村莊建設時序,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之上,確保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同農民群眾實際需要相匹配,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聚焦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