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高度重視黨員教育,視之為“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從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立足于各地特點和革命需要的不同形式的初步探索,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基于人民軍隊和工農政權的發展而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教育培訓體系,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歷史任務和黨員隊伍的新發展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發展成熟,黨較好地解決了黨員教育這一歷史性課題,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突出政治教育,把好總開關。黨一成立就明確宣布要把工農士兵組織起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實行社會革命和階級斗爭的基本政治路線,并教育工人在實踐中去實現共產黨的思想。黨的四大進一步把黨的理論路線政策等政治教育提高到決定黨和革命事業發展的戰略地位。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進一步從理論上闡明了正確思想和路線教育對于建黨建軍的重大意義,提出徹底糾正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系統措施,強調通過教育改造“務使黨的組織確實能擔負黨的政治任務”,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并在各根據地推廣,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黨員隊伍的壯大,黨適時提出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把加強馬列主義教育、完全實現黨的布爾什維克化作為中心一環。為此,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增強黨性問題的決定等文件,在全黨普遍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即整風運動,使全體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下組織起來,實現了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新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和組織基礎。
面向斗爭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由于嚴峻的革命斗爭形勢和緊迫的任務要求,黨員教育必須立足斗爭實際,直奔現實問題。李大釗在北京秘密創辦中共北方區委黨校,針對當時革命問題進行培訓,學員結業后立即奔赴斗爭的最前線。此后各個時期出現的短期培訓班多是如此。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以后,專門舉辦黨員訓練班,每期一兩天或三五天,每期講一兩個問題,逐步提高黨員政策水平。中央蘇區建立后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蘇維埃大學等學制稍長,基本原則也是堅持為革命戰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力爭為反“圍剿”作出貢獻。國共合作抗戰后,為使大量發展的新黨員迅速了解黨的基本理論和新政策,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的新發展,黨在各根據地、游擊區有計劃地舉辦各類黨校和訓練班對黨員進行系統培訓。黨校教育倡導“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并強調堅決反對“與了解中國社會情況、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互相脫節的惡劣現象”。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配合迅速發展的革命戰爭和土地制度改革運動,開展了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整黨整軍運動,目標十分明確,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全黨全軍的戰斗力。
創新方式方法,提高培訓實效。黨在各個時期根據需要靈活創辦了各種類型的培訓學校,有黨校、軍校、干部學校、訓練班、綜合性大學、各類專業學校等,相互結合,相互補充。1929年至1931年間,黨在國統區舉辦了很多秘密訓練班。在上海的中央訓練班由周恩來直接策劃、領導,有嚴格的保密制度、工作流程和防范辦法,并由特科負責保衛工作,最后由中央統一安排工作。由于環境險惡,時刻面臨危險,培訓方法必須高效管用。周恩來、惲代英、李維漢、李立三等都擔任過教員,他們要預先準備對最近工作有時效的、系統的參考材料和討論大綱,上課要逐一討論問題,在討論中糾正對相關問題的模糊認識或錯誤意見,形成正確結論。革命時期的各種教育培訓,大都采用啟發式、研究式、實驗式、互動式等,要求做到中國化、通俗化、具體化,把馬克思主義真理以靈活的形式真正融進黨員頭腦,并直接指導當前工作。
注重實踐鍛煉,培養工作能力。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和大數量培養黨的新干部的任務。這時,全國黨員只有三四萬人,但是中央沒有急于求成,反而特別強調放他們“到斗爭中去,使他們從斗爭中去學習”,而不是把領導才能每條都教好了才給他們以工作;對于他們在思想上工作上的錯誤,“不是輕易的給以打擊,加上機會主義帽子,以及輕易的處罰他們,而是給以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說服教育”“從斗爭中求鍛煉”。1939年,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深入闡述了“革命的實踐”對于教育改造黨員的重要意義,強調必須結合當前人民群眾的斗爭去總結、學習和運用歷史上的革命經驗。毛澤東提出“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學校的領導者,就是中央。各地方黨部,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都是這個大學的分校”,并說這樣的大學是延安獨創,稱之為“無期大學”,全黨同志都要進這個“無期大學”。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導下,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到抗日戰爭結束時發展到120萬人,而且質量得到了空前提升。
重視制度化建設,確保教育培訓長效性。黨很早就開始探索建立黨員教育的領導管理機制,1923年成立教育宣傳委員會,及至后來各級黨部、支部或黨的組織、宣傳部門等,都負有一定教育培訓黨員的職責,并設立教育科、教育干事等具體執行機構。在長期革命實踐中,黨員教育逐漸形成主輔結合的基本載體和多樣化的組織形式。作為基層組織的支部是“黨的基本教育機關”,即進行日常教育的經常性機構,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并詳細規定了教育方針、教材編制、方式方法等;設立黨校,則是為了開展系統性教育,從安源黨校到在中央蘇區建立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到延安時期中央黨校和各地方黨校得到長足發展,黨校日益成為規模化培養黨員干部的重要陣地;其他各類專門學校是加強黨員專業教育的有機補充。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開創的黨內集中教育,是黨內教育的偉大創舉。黨員教育還明確了政治教育、理論教育、文化教育和業務教育相結合的內容體系,形成了定期學習、及時匯報、巡回指導、檢查考評等管理辦法。這一切都保證了教育培訓取得長久實效,從而為黨員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黨的革命事業不斷走向勝利提供了堅實支撐。
《 學習時報 》( 2025年03月28日 第 05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