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主力軍,當深化“民生即發展”的實踐自覺,積極作為,以初心為硯研民生之墨,以實干為筆繪發展長卷,以創新為墨續改革新篇,將人民期盼轉化為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摸得著的幸福賬單、感受得到的發展溫度。
以初心為船,在為民情懷中校準行動航向。初心是黨員干部的精神底色,更是服務民生的根本遵循。蘭考的焦裕祿頂風冒沙查風口,用生命丈量土地的貧瘠與希望;百坭村的黃文秀以扶貧日記為線,串聯起村民的期盼與脫貧的路徑;深圳社區黨員穿梭于工業園區的喧囂,將“招聘會”化作青年就業的橋梁……他們的身影,是初心的具象。政策文件中的宏大敘事,唯有落地為家長里短的關切,方能浸潤民心。當“為民情懷”從紙面躍入田間地頭,當“等群眾上門”變為“進百姓家門”,民生答卷便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熱騰騰的煙火氣。
以實干為筆,在躬身力行中書寫惠民答卷。實干是檢驗初心的試金石,更是發展長卷的落筆處。浙江二十年深耕“千萬工程”,從清垃圾、治污水到建景區、興產業,鄉村的蝶變印證了一條真理:民生工程的成敗,在于能否從“紙上藍圖”蛻變為“心頭暖陽”。西部山區的駐村干部,用冷鏈倉庫與電商課堂為山核桃插上翅膀,讓深山里的“愁銷路”化作“搶手貨”;社區黨員組建的助老服務隊,以一頓熱飯、一聲問候,將“養老難”化解為“夕陽紅”。黨員干部的“實”,是規劃對接需求的繡花功夫,是承諾化為行動的無聲誓言。這些實踐無聲卻有力,如細雨潤物,讓發展的長卷不再懸浮于空中,而是扎根于泥土。
以創新為墨,在破立并舉中激活發展動能。開拓創新,才能激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動能。破解民生堵點,既需傳承“老黃牛”的韌勁,更需激發“拓荒牛”的闖勁。精簡審批流程,讓創業者告別“跑斷腿”的繁瑣,實現“一窗辦成事”的高效;數字治理打通數據壁壘,村民足不出鄉即可完成看病結算,技術賦能凝聚民心;碳匯交易機制激活生態價值,護林人因“守青山”而收獲“紅利”,讓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這些實踐探索的背后,是改革的核心邏輯:堵點需要新思維的巧解,傳統需要新活力的延續。唯有在傳承中革新,在破立中平衡,方能實現民生與經濟的共生共榮。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人民政府 徐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