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金文成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記者:作為一個有著悠久農耕歷史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生產在穩產保供、發揮多種功能等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
葉興慶: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同樣要遵循這個大邏輯。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看作是引領現代農業變革的根本動力,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
金文成: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農業是基礎與支撐。要實現“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改造傳統農業產業,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當看到的是,農業總體上屬于傳統行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找準自身定位和發力點至關重要。
記者: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認識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金文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包括現在的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應用能夠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對我們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正是因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葉興慶: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有先進性、相對性和動態性,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方面均有體現。從生產力質態而言,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當包括勞動者從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躍升、勞動資料從常規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躍升、勞動對象從常規動植物品種向高產優質耐逆動植物品種躍升,以及生產要素組合從傳統種養業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躍升。
記者:農業是傳統產業占比最高的行業之一。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需要統籌協調科技創新突破,以及科技對傳統種養業的提升,對此您怎么看?
葉興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無論是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還是促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都需要科技創新驅動。
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絕對不是摒棄傳統產業,而是應該將相當一部分著力點放在傳統種養業的轉型升級上。對于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組織方式創新、業態創新,實現生產力質的飛躍,這是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要兼顧農業領域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
金文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既體現在通過生產力諸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也體現在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我國農業體量大,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問題依然較為突出。這意味著我國農業存在著龐大的存量升級空間,應當從能夠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并非都是高大上、關鍵在管用的認知出發,突出現有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集成應用,把傳統種養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放在突出位置,對傳統種養業進行現代化改造。
記者: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
葉興慶:農業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方面具有特殊性,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既要遵循創新驅動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我國農業資源稟賦、農業“壓艙石”特殊使命,長遠看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現階段要錨定穩產保供目標,在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金文成: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賦予了新的內涵,也推動傳統要素與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重組,帶動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助力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由于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情況不同,農業生產力格局呈現出多層次生產力并存、區域發展水平各異的情形,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