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既要“管”又要“放”,既要“加”又要“減”,從而讓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十指相扣,持續發力,唯有在“加減辯證法”中持續創新,才能為民營經濟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做好材料厚度“減法”,政策精度“加法”。政策賦能貴在精準。以《杭州市數字經濟政策精華匯編(2024)》為例,僅提煉48條“干貨”,就將政策的核心條款歸類呈現,便于企業查閱知悉。做好政策材料的“減法”,是變晦澀難懂的官方術語為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變冗長繁雜的政策條款為清晰明了的“表格清單”,變“大塊頭”的政策合集為“小而精”的文件解讀。做好政策精度的加法,則是要圍繞科技創新、產業支持、配套資金、綠色低碳、稅費減免、社保延期等企業最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政策梳理匯編,及時準確掌握企業政策訴求,實現“一類一策”“一鏈一策”的靶向供給。這種“材料瘦身”與“政策淬煉”的協同推進,既減輕了企業制度性負擔,又提升了惠企政策適配性,為民營經濟輕裝快跑注入“強心劑”。
做好服務流程“減法”,服務效率“加法”。政府部門要以簡政放權做優“服務流程減法”,以數字賦能做好“服務效率加法”。關鍵在于通過深化“一網通辦”“證照分離”等改革,全面壓減審批環節和時限,破除市場準入隱性壁壘,讓企業“輕裝上陣”;同時依托大數據平臺推動政策精準匹配、免申即享,構建跨部門協同服務機制,以“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實現從被動審批到主動服務的轉變。企業主體的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變“企業找政府”為“政府送上門”。通過“減環節”與“提速度”的聯動創新,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激活了市場主體活力,讓企業真正感受到“辦事不見面,服務不掉線”的改革紅利。
做好行政干預“減法”,生態培育“加法”。一方面,政府部門要以清單管理為牽引,精簡審批事項,減少檢查頻次,清理隱性門檻和歧視性政策,最大限度壓縮行政權力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讓企業回歸“賽場主角”;另一方面,以制度供給為核心做優營商環境,完善產權保護、公平競爭審查、包容審慎監管等長效機制,構建“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生態。以“松綁減負”與“培土施肥”雙向發力,既降低了制度性成本,又激活了企業內生動能,從而為民營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選調生 劉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