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人工智能等技術正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新農人”也越來越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資源。
什么是新農人?之所以被稱為“新”,自覺擁抱新技術是關鍵。
廣義上,新農人指新型職業農民。有調研顯示,70%以上的新農人來自當地農村社區,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返鄉農民工、農業技術員等。2025年,新農人的范疇又增加了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農民主播等,“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他們的顯著特點。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定義的變遷和政策釋放出的信號,都體現出新農人擁抱數字技術的重要性。
進入AI時代,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正改變著農業的整個生產流程。新農人該如何迎接挑戰、把握機遇?
新農人應該主動學習農業科技,掌握AI智能農業工具,比如各類農業大模型,以及無人機等智能農機。
伴隨大模型的發展,AI不再是實驗室里的高深概念,而成為田間地頭的實用農具——在種植領域,AI監測系統能精確判斷灌溉時機、預警病蟲害風險,農業生產“降本增效”不再依賴于經驗的口口相傳,手機上的數據就能給出清晰的指導;在養殖領域,AI通過分析進食量、運動量、體溫等全方位數據,不僅能及時發現生病的個體并對其進行隔離治療,還能根據動物的生長狀況自動調整環境參數與飼料配方……
新農人學習掌握智能技術的意義,不僅在于將農民從繁重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也是以更加長遠的眼光,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在節省自然資源、提升作物產量、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進展。
在掌握AI生產技術基礎上,新農人應該主動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借助AI拓寬信息獲取渠道,鏈接更多社會資源。
此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往往依靠個體的家庭和社會資源,普遍缺少組織化的培訓與系統化的營銷策略。一旦遇到問題,比如作物蟲害、牲畜生病、市場波動等,他們容易陷入無助與被動。
當前AI大模型的升級與普及,為彌合城鄉差距帶來了契機。越來越多農民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詢最新的種植技術、市場行情和政策信息;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工具也能幫助他們預判價格走勢,規避市場風險。當傳統農業時代的信息壁壘被打破,掌握AI工具運用能力、善于通過新媒體鏈接資源的新農人,才能重塑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新農人還應該借助AI技術,提升品牌意識,講好鄉村故事。
當前,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文化價值的重視與日俱增。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等地理標志產品已充分證明,講好產地故事、打造特色品牌能夠帶來顯著的溢價效應。近年來,乘著短視頻的“東風”,靠分享農村真實生活的人間煙火氣、打造親切可感個人IP來“俘獲人心”的農村帶貨主播也逐漸多了起來。
AI時代,文生圖、口播生成、數字人直播等工具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電商運營與品牌打造的門檻。借助AI工具,更多普通農民能加入新農人的行列,將更多精力用于挖掘農產品背后的故事,用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打動消費者的心。對他們來說,身邊鮮活的人與事是品牌故事的不竭源泉。
在這個AI帶來無限機遇的時代,新農人需要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既要扎根土地,又要仰望星空。只有自覺擁抱AI,用技術賦能農業生產、供應、銷售各環節,新農人才能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先鋒力量。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媒體傳播系教授、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