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振(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家風關系社會風氣,事關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的基礎作用,有利于促進基層組織內形成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自覺,為基層治理營造良好氛圍、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途徑。
一、正確把握家庭家教家風與基層治理的關系
家是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起到維系社會秩序、培育文明風尚、激活治理效能的基礎作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功能不可替代。提升基層治理水平,離不開家庭家教家風的支撐;良好家風的養成,需要基層善治提供濃厚氛圍和土壤。將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融入基層治理,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治理智慧,又回應了現代社會協同共治的需求。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進基層治理,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內生動力,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家庭作為最小治理單元,筑牢基層治理的微觀基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一方面,家庭通過代際傳承,既包含以家長為核心的“決策中樞”,又形成以倫理規范為紐帶的“協商機制”,使家庭能夠自主完成日常事務管理、內部矛盾調處及突發風險應對。與此同時,家庭內部通過財產共有維系的“經濟共同體”、教育代際投資形成的“文化傳承鏈”、養老互助模式構建的“生命支持網”,形成了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治理閉環。另一方面,家庭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傳感器”,在政策傳導與社會調控中扮演著中介轉換的作用,基層治理目標通過家風建設的價值引導,將宏觀治理目標轉化為家庭成員可感知的生活實踐,通過社區平臺和家庭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方案,家庭單元將其細化為具體的實踐措施和實現路徑。這種“國家—社區—家庭—個體”的傳導模式,既保證了政策執行的精確度,又實現國家治理與家庭治理的有機銜接與良性互動。
家教作為治理方式,激活基層治理的主體效能。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方面,家教通過代際傳遞建構起治理倫理的價值取向。家庭家教將抽象的治理原則轉化為具象的生活準則,這種轉化過程既包含對法律規范的倫理認知,也包含對公共價值的道德遵循。好的家教在言傳身教中將公民責任、契約精神等治理要素融入孝道倫理與人際關系,這種教育過程既承襲傳統文化中的公共倫理,又融合現代公民素養要求,使私人領域的道德實踐與公共治理的責任擔當形成價值共識。另一方面,良好家教培育出具有治理能力的主體。好的家教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培養家庭成員間情感溝通、利益平衡與規則制定的核心能力,進而轉化為微型社會治理的“實驗場”,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家風作為治理文化,凝聚基層治理的價值共識。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一方面,家風建構著基層社會的倫理秩序。尊老愛幼、睦鄰友善等傳統倫理通過重復性實踐,內化為行為規范,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匯聚清正廉潔的正能量,為基層治理提供道德滋養,推動基層治理固本培元。好的家風具有低成本、高滲透的治理優勢,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形成具有約束力的“文化契約”,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家風打造共有精神家園,發揮著文化黏合劑作用。好的家風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是其他教育無法取代的,有助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持續的文化動力。家庭內部培育的互助共享等家風傳統,通過社區場域中的志愿服務、鄰里守望等基層治理實踐,在社區層面形成共振,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培育精神動能,實現崇德向善的創造性轉化。
二、深刻認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融入基層治理的重要意義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基層社會治理是個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千家萬戶的踴躍參與。家庭不僅是私人生活的“避風港”,更是公共價值的“孵化器”。在新時代構建基層治理體系進程中,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基因與倫理力量,成為撬動社會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支點。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承載著文化傳承和維系社會秩序的基礎功能,承擔著社會最基本教化功能和道德約束,其組織形態直接影響社會規范的內化程度。首先,家庭不僅是私人生活的場域,更通過代際互動與社區聯結成為公共治理的微觀載體。伴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需求,亟需重構家庭在治理體系中的基礎地位。通過家庭單元傳遞政策法規、培育規則意識,能夠形成社會治理的微觀傳導機制,這種代際傳遞的穩定性與持續性為治理實踐提供人文基礎。其次,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理念,將家庭倫理秩序視為國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家庭—社區—國家”的治理層級耦合。最后,家教傳承與家風塑造將孝悌、誠信、責任等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為現代公民素養,形成支撐國家治理的倫理資源。這種價值轉化并非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移植,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構家庭作為治理單位的功能定位,使私人生活領域的個體行為準則與公共治理目標形成價值同構,從而夯實國家治理體系的社會根基。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的有效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把矛盾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家教傳承的“禮治”傳統與家風浸潤的柔性規訓機制,實質上構建了一種植根于中華文明土壤的基層矛盾化解范式。通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的治理智慧,突破現代社會治理過度依賴制度剛性的路徑局限,從情感聯結、道德共識與文化認同的維度構筑基層治理基礎。“禮治”傳統通過重構“情、理、法”的互動,為矛盾調解發揮倫理功效。這種以家庭倫理為紐帶的治理方式,更容易被家庭內部成員所接受,從而實現矛盾化解。家風作為代際傳遞的文化傳承,通過日常生活道德敘事和禮儀規范,彰顯其“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功能。這不僅塑造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更在社區層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價值取向。當鄰里之間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好的家教家風就會發揮作用,能夠促使當事人超越短期利益考量,從“家族聲譽”、“鄰里和睦”等長期價值出發,進而平息糾紛。這種從“爭”到“讓”的轉化,既降低了對抗性損耗,又在社會關系層面提升了治理效能。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一方面,家庭結構本身就是價值傳遞的天然載體。家庭成員間基于血緣紐帶的親密關系,使價值理念的傳遞具有滲透性和持續性特征。父母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行為選擇、價值判斷,餐桌旁的交談、節慶時的儀式、困境中的互助,這些看似瑣碎的家庭互動,編織成細密的價值網絡,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經驗。這種具身化的價值傳遞機制,突破了概念灌輸的局限性,在代際傳遞中形成穩定的價值基因鏈。另一方面,家教家風的養成過程,本質上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家教實踐中孝親敬老的自然情感,升華為核心價值觀的友善要求;家庭成員的責任意識,轉化為公民的社會擔當,從而促進日常生活中的權利義務的養成能力。家風建設是好的社會風氣培育過程,以孝親、睦鄰、誠信、友善等為核心內容的家訓踐行,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圍,積累社會信任資本;良好家教家風的養成,塑造公序良俗,形成社會價值的共同追求。當億萬家庭的價值實踐形成共振,就能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
三、不斷創新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融入基層治理的實踐路徑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既關聯著黨和政府工作大局,也關乎億萬家庭的幸福生活。做好新時代基層治理工作,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持續加大工作力度,通過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激活社區協同網絡、創新家風培育載體等,將家庭主體能動性轉化為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創新性,以改革創新精神,為探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健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工作機制。將家庭治理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確立其基礎性地位。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細則,構建涵蓋生育支持、兒童養育、老人贍養等環節的家庭友好型政策體系;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機制,破除民政、教育、司法等系統的行政壁壘;將家風建設指標納入基層治理考核體系,通過法定程序將家庭責任條款嵌入社區公約與村規民約,形成縱向貫通的政策傳導鏈條。構建“黨委統籌-政府主導-家庭本位-社會協同”的四維治理架構,推動教育部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標準,民政部門完善家庭服務目錄,婦聯組織統籌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同時,依托社區服務平臺搭建家校社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心理咨詢師、社工隊伍與志愿者的專業資源,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家庭支持服務體系。通過社區議事會、家庭事務調解委員會等載體吸納居民參與治理,運用本土文化資源化解現代家庭矛盾,建立動態監測與反饋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力度,最終實現制度設計與家庭現實需求的精準對接,推動家庭治理從他律向自律的有效轉化。
激活社區協同網絡,激發家庭參與內生動力。健全家庭家教家風工作專業指導服務體系,匯聚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社工等多方人才力量,升級打造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服務中心等實體陣地,重塑家庭在公共事務中的主體角色。一是建構家庭倫理與公共價值的互嵌機制。社區作為家庭與社會的交匯點,可通過組織類似“家風講堂”的方式,邀請不同世代家庭成員圍繞孝親敬老、育兒經驗、家訓故事展開對話,使代際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公共空間流動,既強化家庭的文化自覺,又形成社區共享的價值認同,培育“家社同頻”的治理文化生態。二是通過培育家長委員會、鄰里互助社等社區內生組織,使家庭從治理客體轉化為治理主體。社區可以通過舉辦家庭才藝展示、傳統美食制作等“家庭文化節”活動,將微觀的家庭單元編織成宏觀的文化共同體,在集體活動中激發家庭對社區事務的情感投入。通過建立兒童課后托管組織、長者陪伴志愿隊、技能交換工作坊等互助機制,使家庭在解決實際需求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合作網絡,在持續互動中培育社區的社會信任度。三是不斷提升家庭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通過社區學院、家庭工作坊等載體,系統提升家庭成員的公共議事能力、矛盾調解能力。通過建立“社區議事會”機制,圍繞社區停車規劃、公共設施維護等議題,引導家庭代表參與協商決策,培育公共事務管理能力。
創新家風培育載體,強化家風社會輻射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家風培育可通過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間,將家庭敘事轉化為社區共享符號。例如,開發家風主題的數字化檔案系統,以家庭故事的數據化采集與可視化,呈現重構社區記憶;創設家風文化體驗工作坊,運用沉浸式技術,讓居民在虛擬與現實交織中感知家風傳承的深層價值。載體創新不僅拓寬了家風傳播的廣度,更通過技術賦能提升了文化傳遞的精準度,使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實踐。在實體空間層面,社區公共場域的再設計,構成家風培育的載體。通過家風文化墻、家庭故事館等空間符號的建設,將家庭價值理念融入千家萬戶。這種空間符號的建構,本質上是將家庭私域道德規范轉化為社區公共空間的集體記憶,使居民在日常交往中完成對家風文化的潛意識內化。同時,建立家風培育與社會治理的聯結通道,通過構建“家校社企”協同育人網絡,將家風要素滲透到青少年社會實踐、職業倫理培訓、社區議事協商等治理環節,使孝親、誠信、睦鄰等家庭美德轉化為基層自治的規范。形成以家風涵養公序良俗、以家庭文明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格局,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