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既是惟此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復雜的事情。既要久久為功,又是當務之急。”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聯組會時強調,要著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
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2%。在全球范圍比較,義務教育鞏固率處于世界高收入國家行列,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也達到世界中高收入國家水平。人民群眾基本上實現了“有學上”。
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始終把教育置于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中的優先位置來考慮和謀劃,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剛剛發布的《關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安排1744.43億元、增長5%。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有沒有”,更要關注“好不好”;既要著眼當下,更要久久為功。在基礎教育領域,根據人口變化和城鎮化發展,推進“市縣結合”的管理體制,完善動態調整機制,適應社會和人口結構的調整。在高中階段,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堅持資源配置的新建與挖潛并重,統籌考慮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波峰前壓力較大和波峰后相對緩解,統籌優化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在教育基礎薄弱縣、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學校,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未來一段時期學位需求還將持續擴大,可以通過現有高校挖潛擴容和新建高校等方式,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受教育機會。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口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教育領域迎來不少新挑戰,如學位供給過剩與緊缺并存、教師隊伍結構不均衡等。這些問題事關教育公平和群眾切身利益,需要集中力量切實解決。如在基礎教育領域,針對城鎮擠、鄉村弱現象,“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全面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針對校際辦學質量差距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校長和優秀骨干教師交流輪崗具體實施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