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廣東國有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創新案例首場交流活動在僑鄉江門開平舉行。活動以“強化數字化轉型 打造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廣電網絡”)承辦。來自省屬各文化企業的負責人和相關代表近40人參加了現場觀摩和研討交流。
以創新引領系統性變革
“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項。”來自省屬各文化企業的負責人和相關代表一致認為,擁抱創新、強化數字化變革、以創新引領系統性變革,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AI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尤其是隨著國際國內文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形成較大沖擊。應對新挑戰,主動求變是唯一選擇。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國有文化企業自有一股“求變”的勇氣,特別是傳統媒體,近年來一直以主動變革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挖掘增長點。
今年以來,DeepSeek等AI大模型掀起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又一波熱浪,而傳統媒體擁抱AI的速度也逐漸加快。“羊城派”等新聞客戶端接入AI大模型,“南方+”等平臺推出以AI輔助生產的視頻;羊城晚報于近日開展的“AI融媒•引爆智能新聞生產力”主題內部培訓更是引發報名熱潮,讓采編人員們收獲了借助AI工具提升內容質量與采編效率的大量“干貨”。
在交流活動中,廣東國有文化企業積極探索AI和數據賦能。特別是傳統媒體,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新技術研發應用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嘗試。運用大數據分析,精準捕捉熱點、優化選題策劃;引入AI輔助采編,提高效率;從純文字敘事轉向“視頻+交互+沉浸式”敘事;利用超高清視頻技術,制作一系列優質內容產品,讓觀眾從“小屏”回歸“大屏”……由“單向傳播”到“智能融合”的內容生產變革在南粵大地上演。
超越固有“邊界”構建新生態
以廣電5G的融合網絡為底座,集成物聯網、AI人工智能、算力云網等,構建智慧養殖項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整合新聞、辦事、投訴、助農商城、文旅服務、教育等功能,搭建“新聞+”平臺,提升服務能力及場景變現能力;推動新聞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數字+”文化建設,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鏈條,打造跨界產業集聚生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文創”數字文化產業集群……交流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了如今多元化經營的新格局。
來自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的負責人表示,推進媒體融合、產業轉型發展,必須打破固有的“新聞機構”思維,突破約束自身的“邊界”,構建“新聞+政務服務”“新聞+教育”“新聞+電商”“新聞+文化”“新聞+旅游”等新的業務生態,讓新聞機構轉變成為“智慧服務平臺”“數據樞紐”“文化產業平臺”。
變革組織釋放生產力
培育“南方名記”,打造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媒體網紅;聚焦財經、法治、學術、美食等“小而美”賽道,通過建設融媒體工作室深耕垂直領域,打造“老廣的味道”等爆款IP;推動融媒體工作室創新,建立有良好品牌和經營效應的融媒IP矩陣,提升品牌價值和經營增量……從傳統的條塊分割業務部門,到如今的“名記”工作室、融媒體工作室等“項目制‘敏捷團隊’”,傳統媒體的機制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
近年來,為推動融媒體工作室建設,廣東各媒體均設立“內部創新孵化機制”“爆款獎勵機制”,鼓勵員工自主運營項目、推出爆款IP。各媒體負責人交流了融媒體工作室建設中的共同點:鼓勵以業務發展、成效提升優先,跨部門、跨領域建立靈活高效的執行團隊,全媒體資源向工作室開發、拓展傾斜,各工作室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上創造增量。由此可見,融媒體工作室已成為廣東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和經營上的新銳“先鋒”。
將嶺南文化從“灣區名片”升級為“世界語言”
在連續三年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創新”一詞被多次提及,作為核心驅動力貫穿始終,成為推動廣東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手。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強調,舉辦國有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實踐、案例交流系列活動,目的是為企業搭建交流互鑒的平臺,分享創新經驗、啟發創新思維、凝聚創新智慧,在交流中深化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發展,推動廣東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邁向新臺階。
就推進廣東國有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工作,會議提出四點要求:
一是堅持立破并舉,以思想解放點燃創新引擎。全省國有文化企業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走在前列,必須破除思維定式,打破路徑依賴,錨定主業深耕、多元發展,扎扎實實抓內容、抓產業、抓項目、抓市場,用市場占有率、用戶活躍度、IP影響力等硬指標檢驗創新成效。
二是堅持實踐導向,以發展所需引領創新破題。面對內容創新不足、技術應用滯后、盈利模式單一的現狀,必須下大力打好“三場攻堅戰”:打好內容創新攻堅戰,實現從“高原”向“高峰”攀登;打好技術創新攻堅戰,以數字賦能重塑核心競爭力;打好模式創新攻堅戰,實現從“單點突圍”到“生態共贏”。
三是堅持聚才育才,以精銳之師打贏創新硬仗。各企業要高度重視人才引育工作,重塑“復合型”人才選拔機制,構建“賦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多元化”人才激勵機制;結合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招引具有“文化洞察力+技術應用力+市場敏銳度”的經營人才隊伍,加快培育造就一支規模龐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以協同聯動凝聚創新合力。要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基座,對內整合資源、對外鏈接全球,構建“內外聯動、雙向賦能”的創新生態。實施“灣區文化IP共創計劃”,整合廣府、潮汕、客家文化資源,打造“灣區之夜”“海上絲路”等超級IP;聯合廣深港、廣珠澳文化企業共建文旅線路,推出“大灣區非遺研學黃金線路”,串聯陳家祠、開平碉樓、澳門歷史城區等文化地標,推動文旅產業發展。通過內容共創、技術共享、渠道共建等方式,將嶺南文化從“灣區名片”升級為“世界語言”,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廣東智慧與力量。(廣東省委宣傳部 李德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