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近年來,人口結構變遷、內需不振、外需波動等問題交織疊加,“投資于人”戰略的提出,既是對“人民至上”理念的進一步深化,更是破解高質量發展難題的不二選擇。
“投資于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有力彰顯。過去,我們將資本、土地、技術視為核心要素,建廠房、買設備、架橋修路等硬件設施不斷升級,“投資于物”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物質資本積累為主導的發展范式已難以持續支撐高質量發展。把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實現人民幸福安康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投資于人”特征鮮明:從“發放育兒補貼”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從“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到“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無一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投資于人”以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為發展目標,旨在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充分釋放民生領域改革的“乘數效應”。
“投資于人”以民意民情為工作標尺,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在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重點民生領域持續發力,在“國家賬本”中,民生支出便獨占七到八成。在宏觀政策方面,“民生”成色也更加明顯:從“紙面就業”到“真金白銀”穩就業,更多勞動者端牢“薪”飯碗;從赤腳醫生到日益完善的醫療人才培養機制,群眾健康越來越有“醫”靠;從關注“老齡事業”到發展“銀發經濟”,應對老齡化從“被動福利”轉向“主動經濟”……一個個民生大禮包的背后,是將“民之所盼”轉化為“政之所向”的精準施策,也是對“投資于人”的生動注解。“投資于人”必然收獲于人,從“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的頂層設計,到“投資于人”的落地實施,一項項惠民政策的落實、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辦成,政策力度正在一次次實踐中轉化為民生溫度。
“投資于人”是民生和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更是一場資源分配的平衡藝術。在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時,要注意財政的可持續性,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如在支持擴大就業方面,要加快建設職業教育與終身技能培訓體系,幫助大學生提升相關技能,以便積極應對就業形勢變化;在促進居民增收減負方面,要切實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權益,同時也要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關鍵;在加強消費激勵方面,要抓穩政策補貼、技術賦能、體驗優化等消費生態,以更大力度和更精準措施提振消費。當然,強調“投資于人”并非否定“投資于物”,而是通過二者的動態平衡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一方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另一方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雙重加碼,才能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多元化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付金奧 張譽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