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十余年來,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然而,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面對新征程上的風險挑戰,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勇毅,將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治理實踐,方能以作風建設新成效護航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堅持黨建引領,以政治定力筑牢作風建設的“壓艙石”。新時代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將作風建設與主題教育深度融合。作風問題本質是黨性問題,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動搖。一方面,要盤活廉潔文化資源,用好紅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載體,將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內化為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需構建常態化教育機制,讓“講清廉、守紀律”成為黨員干部的行動自覺,形成崇廉拒腐的社會氛圍。黨建引領還需強化“關鍵少數”的示范效應。首重壓實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特別是“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政治責任。領導干部要帶頭踐行“一線工作法”,主動沉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以“走心”換“民心”,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轉化為作風建設的著力點。
深化標本兼治,以長效機制織密作風建設的“防護網”。作風建設既需“治標”雷霆手段,更需“治本”長遠之策。當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出現隱形變異,如“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更改行程“順帶游”等現象,暴露出制度執行中的漏洞。對此,必須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的體制機制。面對“四風”問題數字化、隱蔽化趨勢,傳統監督手段亟需技術加持,長效機制的構建還需強化科技賦能。要以數字化手段為作風建設插上“智慧翅膀”,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入監督體系,構建“制度+科技”的雙重屏障。只有將技術手段與制度優勢結合,方能實現監督無死角、整改全閉環。
貫通監督合力,以全域共治凝聚作風建設的“向心力”。創新監督機制的核心在于打破單一主體局限,形成“黨內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立體網絡。以黨內監督抓關鍵,推行“室組地”聯動機制,針對“吃公函”“吃會議”等隱形變異問題開展交叉檢查,破解“熟人社會”監督難題;以群眾監督拓渠道,作風建設成效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黨的二十大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為拓寬監督渠道指明方向。一方面,需完善“線上+線下”一體監督網絡,如開通“掃碼評價”平臺,邀請群眾對政務服務“打分”。另一方面,可借鑒“第三方評議會”模式,組織群眾代表、媒體參與整改評估,形成“問題發現—整改落實—成效反饋”的完整鏈條;以輿論監督強震懾,通過建立“‘四風’問題曝光臺”,通過媒體暗訪、典型案例通報等方式,實現“查處一案、警示一片”。
(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 尹浩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