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深入分析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面臨的新形勢,深刻闡明建設科技強國的內涵要求和戰略安排,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意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建設科技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科技強國既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前提條件。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在這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什么是科技強國、為什么建設科技強國、怎樣建設科技強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方位、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發出了向科技強國挺進的總動員。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2024年12月,世界最深、宇宙線通量最小、可用空間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大設施投入科學運行一周年。該實驗室目前開展了暗物質、中微子、核天體物理、巖石力學、地震學、集成電路、引力波、深地醫學、量子計算等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圖為12月11日拍攝的升級完成后的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平臺。 新華社記者 薛晨/攝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動生產力產生質的飛躍,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國家,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當前,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更加凸顯,科技向產業直接轉化的進程加快,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產業發展的圖景。我們必須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牢牢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科技實力實現大幅躍升,勇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頭。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應對風險挑戰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現實之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放眼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空前激烈,科技正在引發國際分工重大調整,各國都在爭相布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圖搶占未來競爭優勢地位。面對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不斷提升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對沖能力和反制能力,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成就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24年,初步測算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了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6.91%。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國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已具備堅實基礎。我們必須堅定創新自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二、深入學習領會“八個堅持”重要經驗,牢牢把握科技強國建設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深刻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取得的“八個堅持”寶貴經驗,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是從理念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是最大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根本所在。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上來,不折不扣予以貫徹落實。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求我們堅定創新自信,發揮黨和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關鍵。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這是在深刻把握科技經濟發展規律和我國發展階段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判斷,要求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
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這既是科技創新的使命責任,也是檢驗科技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要求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需求,強化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我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疾病防控、健康養老助殘等領域持續提供科技支撐,不斷豐富科技惠民產品和服務,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圖為2025年3月14日在2025中國醫學裝備展覽會上拍攝的手術機器人演示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這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求我們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優化完善適應形勢變化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
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這是教育、科技、人才內在關系的規律性體現,也是當代科技快速發展和應用對教育和人才的現實緊迫需求,要求我們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
堅持培育創新文化。這是涵養創新創造的活力源泉,要求我們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追求卓越,讓尊重科技、崇尚創新成為社會風尚。
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這是科技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科技工作的重要追求,要求我們著力擴大國際科技開放合作,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為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出科技貢獻。
“八個堅持”是根植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偉大實踐的理論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八個堅持”重要經驗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貫通起來,深刻學習領會,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
三、準確把握“五個強大”的內涵要求,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以“五個強大”賦予科技強國豐富內涵,為建設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繪就了宏偉藍圖。我們所要建設的科技強國既應具有歷史上世界科技強國的普遍特征,也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的時代特征,更要體現以科技現代化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使命特征。
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開辟科學新領域、拓展知識新邊疆、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基礎。必須對基礎研究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聚焦重大科學問題提出更多新理論新方法,引領世界科技進步。
擁有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底氣。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是要求所有技術都要自己研發,但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關鍵技術、產品和裝備必須能夠自給自足,在重要前沿方向必須要有鮮明的競爭優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不斷動態發展、迭代升級的過程,要以科技進步支撐產業升級,再以產業發展反哺源頭創新,形成良性互動,做到“可演進、可持續”。
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成為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強國應當是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重要匯聚地和輸出地,是相關科技發展方向和治理規則等的重要引領者。與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科研國際化水平還不夠高。同時,國際科技合作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沖擊和挑戰。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頂尖科技人才仍然缺乏,科技人才隊伍結構仍需優化。同時,我國戰略科技力量整體實力距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差距,體系化協同攻關能力還需加強。必須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人才培養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持續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定位和布局,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整體能力。
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實力取決于創新能力,創新能力貴在成體系成系統。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要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完善法律和政策環境,優化創新生態,充分調動和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全社會尊重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使命擔當,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步伐
建成科技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一步一個腳印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聚焦“四個面向”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牢牢把握當前與未來發展主動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加強重點科技領域前瞻性布局,體系化部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實現整體突破、形成競爭優勢。面向經濟主戰場,圍繞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運用數智技術等新興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重大技術裝備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牢基礎原理和底層技術根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防范化解公共衛生、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領域重大風險,為疾病防控、健康養老助殘、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持續提供科技支撐,不斷豐富科技惠民產品和服務,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技重大項目組織實施機制。以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重大攻關任務,在任務部署、資源配置、組織實施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高效協同,凝聚力量共同攻堅。在任務部署上,準確研判世界科技創新動向和競爭態勢,及時組織實施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在資源配置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廣泛調動產學研各方積極性,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在組織實施上,重大項目實行部門、地方、總承單位、業主單位等主責單位負責制,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研任務組織方式。在成果轉化上,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科技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
近年來,我國在一些共性技術研發創新上不斷取得突破。圖右側為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2號”(2025年1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攝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領作用,提升體系化創新能力。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是科技創新“國家隊”。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帶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形成使命驅動、任務導向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科研機構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強化戰略高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等研發,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快形成基礎研究主力軍和人才培養主陣地,在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等領域加快突破、產出原創性成果,為培養頂尖科技人才創造一流學術環境。科技領軍企業加快提升國際科技競爭能力,在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產業生態營造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抓手,打造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合作平臺,促進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水平人才交流,形成各類力量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以科技發展牽引人才教育培養,強化產學研協同育人,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和良性循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大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發現、選拔與培養。加速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加大前沿技術領域人才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力度,持續加強關鍵領域的人才供給與儲備。吸引并用好世界優秀人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
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合力。加快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新技術研發、科研管理、人才引育、科技金融、對外開放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構建一流國際化創新環境,努力成為世界科學策源地、未來產業引領地、開放創新核心樞紐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設創新鏈緊密銜接、產業鏈優勢互補的創新型城市群,打造更多優勢突出的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強化央地聯動、區域協同,統籌科技力量、創新資源空間布局,完善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科技資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認、技術市場互聯互通。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制度保障。加強投入保障,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促進和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夯實科技創新法治保障,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提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水平,加強高端科研儀器研發,建設科學數據庫和資源平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動科學知識開放交流。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廣泛凝聚科技報國力量。培育創新文化,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科技發展提供持久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支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革故鼎新、敢為人先等創新基因,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推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充分展現新時代科技創新成果、講好科技故事,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學興趣與創新意識,強化科普能力建設,不斷拓展科學知識傳播渠道和手段。筑牢科技創新的誠信基石,健全教育、激勵、規范、監督、懲戒一體化的科研誠信治理體系,堅決懲治學術不端行為。強化科技倫理治理,完善新興領域的科技倫理規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倫理規則制定。
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途徑,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加快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在科學研究基金對外開放、科技資金跨境使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全球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伙伴關系,加強政府間雙多邊科技合作和民間科技合作,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圍繞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加強深度協作和聯合科研,積極發起和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為新興科技領域健康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提供更多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