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石。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2024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部署。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說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意義重大,為推動兩者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舉措。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兩者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夠有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化,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邊界趨于模糊,科技創新交叉、融合、滲透、擴散的特征更加明顯,創新供給到創新應用的鏈條更加多元化。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質生產力,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對于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創新活力持續激發,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增強。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穩居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6.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9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蟬聯世界第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鏈。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領域資源和規模優勢凸顯,部分領域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正推動中國加快邁向科技強國、制造強國。
2025年2月20日,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勝利完鉆,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這是我國在深地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圖為深地塔科1井現場。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堵點卡點。比如,高質量科技供給仍然不足,缺乏“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長期偏低。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較于近年來美國的16%—18%、日本的12%—15%、歐盟成員國的平均19%,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還不牢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還需加強,企業在科技項目立項、資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專項的決策中參與度較低,圍繞企業需求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凝練機制仍有待健全。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僅在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能達到50%—70%;尤其是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足10%,大量創新成果還停留在技術報告、科研論文或實驗室樣品層面,無法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通這些堵點卡點,需要著力破除制約深度融合的思想觀念束縛與體制機制障礙,在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支撐體系、培養創新人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著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二、聚焦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聚焦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重點、精準發力,將創新勢能加快轉化為產業動能。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技術工藝成熟、規模效應明顯、行業門類齊全、關系國計民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全局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24年,全球189家“燈塔工廠”中,我國占79家,其中近半數來自傳統產業。同時也要看到,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國傳統產業還存在高端供給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產業基礎不牢、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必須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強化油氣、船舶、機械等產業領域重大技術和裝備攻關,加快煤炭、鋼鐵、化工、建材等產業領域先進適用技術發展,著力推進產品性能質量優化升級,研發應用先進適用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新技術,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盤”。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載人航天、探月探火、高鐵列車、北斗導航、大飛機等取得重大成果,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產業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亮麗名片。與此同時,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細分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環節尚存在不少堵點和空白,跨行業技術融合存在技術標準不統一、合作機制不完善等諸多難題,影響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必須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創新聯合體和產業鏈鏈長帶動作用,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一批新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雖然部分尚處研發階段,但其不斷涌現的技術突破將深度重構產業體系。比如,2025年1月,我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創造新世界紀錄,標志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對人類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必須系統謀劃、超前布局,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推動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快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依托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強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領域基礎性前沿性關鍵科學問題凝練,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并實現工程化、產業化。
三、找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現路徑
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更好激發科技創新,關鍵是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只有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和服務保障,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才能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的發展格局。
優化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的體制機制。科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產業創新的效益與水平。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基礎,前提是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對涉及國家重大戰略、重點工程、關鍵民生的領域,組建“大兵團”攻關團隊,明確牽頭責任主體和“技術條線+行政條線”并行的指揮管理機制;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采用“競爭擇優”攻關模式,支持和引導優勢主體牽頭組織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力量協同攻關。健全競爭性支持與穩定性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引導地方政府、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增加研究投入,擴大政企聯合基金規模,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充實對重大前瞻性研究的中長期穩定投入。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既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又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能夠最直接地響應市場需求,靈敏地把握科技創新的社會需求,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主體。要健全科技領軍企業的遴選、培育、評價制度體系,擇優培育支持一批能夠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的科技領軍企業。完善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及重大政策論證制定的決策機制,加大對科技型骨干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發展壯大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攻關任務。支持優勢企業試點建立并完善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各級政府制定針對性優惠政策,切實支持企業研發準備金的初始注資及收益循環補充。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春耕生產中,各種新技術、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圖為2025年3月13日,在江蘇省興化市陳堡鎮蔣莊村,農民操作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實施雜草防治作業。 新華社發 周社根/攝
構建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服務體系。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應用,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健全完善的轉化服務體系和制度供給是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在重點產業領域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驗證平臺建設,強化成果識別、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成果轉化服務供給。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完善在科技成果轉化、自主創新產品替代應用中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預見因素導致失敗和挫折的容錯機制。鼓勵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簽署認股協議、先使用后付費等多元化成果轉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務領軍企業和專業化、市場化、平臺化技術轉移機構,全鏈條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中介組織能力建設,培育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全國統一技術市場,構建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長效機制。
培育壯大耐心資本。耐心資本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更重視長期投入,看重長期回報。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活動,往往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投資回報。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是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保障,對于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從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壯大耐心資本”。要推動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鼓勵銀行加大對初創期企業的信用貸款投放力度,支持天使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研究設立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專項基金;拓寬成長期企業抵質押擔保范圍,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支持成熟期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豐富科技金融產品,強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多方式綜合支持,促進“股貸債投保”聯動,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創業責任保險等產品。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績效評價制度,注重科技創新的長期效益。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功能作用,強化與投資、證券、授信、保險等機構合作,加強技術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科技金融等全方位服務供給。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必須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推動校企聯盟建設,建立聯合研究項目、聯合教學模式,大力推廣現代學徒制。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持續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實行學術評價、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人才分類評價制度,提高評價科學性和針對性。探索高層次人才協議工資制、股權期權激勵等分配方式,開展企業分紅、股權激勵以及員工持股等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讓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創新收益。著力破除人才流動障礙,推廣柔性引才政策,暢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渠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招引制度體系,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