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短劇的風吹到北緯36°,汾河之畔的平陽大地翻開了新的光影傳奇篇章——2萬平方米的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建成運營,實現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央視頻(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點成功落地,40余家微短劇相關企業爭先入駐,基地入選“金鵬指數·2024年中國微短劇基地排行TOP10”……
去年以來,微短劇迎來爆發式發展,臨汾市迅速行動,抓緊布局,搶灘微短劇新賽道,致力打造具有國家級影響力的視聽產業新高地,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臨汾,正乘上微短劇飛速發展的風口向著更廣闊的天空奮力翱翔。
從無到有,跑出發展“加速度”
“我們對臨汾微短劇發展前景非常有信心,計劃今年在臨汾拍攝10部微短劇,并爭取招引5個以上的微短劇企業落地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蓄龍(臨汾)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雷之所以信心滿滿,源自臨汾市對微短劇產業發展不遺余力的支持。
2024年8月13日,“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揭牌和“跟著微短劇游臨汾”啟動儀式在臨汾市澇洰河生態景區舉行,借助騰訊視頻搭上“流量快車”,吸引眾多微短劇創作者和微短劇企業匯聚臨汾,深耕微短劇。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啦表示,騰訊視頻微短劇與臨汾市攜手向精而行,將地方文旅與平臺的資源優勢整合放大,共同打造出一批有文化歷史深度、有正能量溫度,兼具價值傳遞廣度的精品微短劇,把基地孵化成為山西省精品文旅微短劇的搖籃、網絡視聽創新發展的新高地。
就在8月13日當天,《臨汾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臨汾市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從微短劇創作生產、市場主體培育、全產業鏈人才培養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通過對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度扶持政策不斷完善、多功能平臺體系不斷強化、多元化服務機制不斷健全,吸引更多的微短劇企業快速入駐、發展壯大,吹響了臨汾“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打造微短劇之城”的進軍號角。
兩個月后,“光影臨汾·中國精品微短劇之夜”在臨汾市舉行,央視頻(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點揭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與臨汾市攜手,溯源千年文化,聚焦城市發展,共創精品微短劇,推動微短劇行業高質量發展。
微短劇基地作為承載短劇產業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其建設至關重要,臨汾經濟開發區主動肩負起建設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的重任,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白建成帶隊先后前往西安、北京等地考察,學習借鑒微短劇產業發展經驗。最終,經過全面考量、科學論證,決定利用王府井尚城B座現有的毛坯樓快速建設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厚植微短劇發展沃土。
從9月20日至11月底,經過連續奮戰、日夜趕工,僅用時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基地建設,將王府井尚城B座7-18層約1.6萬平方米的空間,打造成集綜合性辦公場所和微短劇創作、拍攝、制作、審批、發行為一體的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實現了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央視頻(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點、臨汾廣播電視臺微短劇創新中心成功落地,微短劇及相關企業陸續入駐。目前,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已經擴大至2萬平方米。
今年3月23日,是臨汾市微短劇產業發展歷史上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當天,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百部精品微短劇”啟動,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臨汾廣播電視臺分別與臨汾市17個縣(市、區)及臨汾經濟開發區簽訂微短劇拍攝協議,天津美術學院影視與傳媒藝術學院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中心揭牌,“王府井拍攝基地”授牌,這一系列重量級舉措,翻開了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嶄新篇章。
由淺及深,服務企業“一條龍”
走進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仿佛來到一個如夢如幻的新世界,法庭、派出所、實驗室、醫院病房、手術室……每道門后都是包羅萬象的拍攝場景。琳瑯滿目的古今服裝、五花八門的表演道具在這里“待命”,隨時準備為劇組服務。平陽木版年畫、霍州年饃、侯馬布老虎等臨汾市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關作品匯聚一堂,方便劇組通過“微短劇+非遺”的方式將臨汾的傳統文化推向更廣闊的天地。
臨汾經濟開發區區屬國企山西昭新科技發展公司負責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日常運營,公司總經理李臻介紹:“我們基地布置的拍攝場景都是近年來微短劇中出鏡率最高的,劇組在這里可以實現輕松換景、快速拍攝。同時,根據微短劇短平快的特點,基地成立了微短劇內容評審臨汾工作站,開通‘綠色通道’為微短劇企業提供高效審查服務和專項合規指導,進一步縮短評審周期,為微短劇作品快速上線播出提供有力保障。”
微短劇投資成本低、拍攝周期短、變現機會多,如何高效保障劇組拍攝成為基地運營的重中之重。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為入駐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從劇組拍攝前的場景選址、開機儀式策劃,到拍攝期間的住宿、餐飲、用車、群演招募、道具協調等全過程跟蹤服務,隨時解決劇組拍攝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同時,臨汾經濟開發區設立全市首支5000萬元投拍基金,為優秀微短劇創作拍攝提供“真金白銀”的硬核支撐,推動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家各就各位,3、2、1,開始!”隨著導演西波一聲令下,數十人的演職團隊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現場負責燈光、收音、攝像、道具的工作人員密切配合,緊鑼密鼓地進行拍攝。這是今年2月25日,微短劇《以愛之名》劇組在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拍攝時的場景,在完成當天的拍攝后該劇順利殺青。
《以愛之名》是臨汾市首部聚焦鄉村振興、青年回鄉創業題材的微短劇,由臨汾經濟開發區、臨汾廣播電視臺、山西與時偕行文化傳媒公司、山西尚樞令影視公司聯合出品。
“我們公司在去年落戶臨汾經濟開發區、入駐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后,在臨汾成功拍攝了兩部微短劇并上線播出。特別是去年12月30日在抖音平臺上線的《夏日千歌》,播放量突破了4000萬。”山西尚樞令影視公司董事長賈斌說,“《以愛之名》是我們在臨汾拍的第三部微短劇,拍攝期間劇組得到了臨汾市、臨汾經濟開發區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從‘吃住行’到‘服化道’再到拍攝場景協調、群演支持等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龍’服務,劇組拍攝非常順利。這也堅定了我們在臨汾發展的決心,今年公司計劃拍攝20部微短劇,為臨汾文化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串點成鏈,構建產業“生態圈”
當前,國內微短劇市場形成了多元化的激烈競爭格局,優質、精品的內容也就成了競爭的關鍵。
如何才能推動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以“短而精,小而美,劇有品”“微而不弱,短而不淺”為發展方向,秉持“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的理念,以“精品微短劇+”的品牌效應賦能千行百業,發掘和推出具有臨汾特色的“微短劇+文旅”“微短劇+學法”“微短劇+科普”“微短劇+經典”“微短劇+品牌”“微短劇+非遺”六大創作計劃,致力打造具有國家級影響力的視聽產業新高地。
今年1月21日,精品微短劇《過年好之花饃饃和馬卡龍》上映春節檔,該劇是“微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的代表作,以霍州花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劇情切入點,在臨汾汾河公園、萱樓、財神廟等地取景拍攝,充分挖掘臨汾特色元素,將臨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融入作品,全面展現臨汾歷史、美景、人文和高質量發展成果。該劇上線僅48小時,全網綜合曝光量超1億,霸榜優酷短劇榜第二,帶動劇中“主角”——“馬卡饃”和“花饃”火爆出圈,省外訂單激增。
完善的產業配套是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臨汾經濟開發區依托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和央視頻(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點兩塊金字招牌,在企業招引上持續發力,以政策扶持為導向、產業基金為抓手、文旅發展為契機,吸引微短劇相關企業達成合作并入駐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加快形成有行業競爭力的產業集聚。
隨著微短劇向精品化方向發展,對劇中演員們的服裝要求也越來越高。臨汾經濟開發區引進的山西華堯文化服飾公司,正是一家以高端服裝定制為主的企業,依托成熟的服裝設計團隊和生產線,可以第一時間給劇組提供造型獨特、種類豐富的影視服裝定制服務,為微短劇角色塑造提供有力的服裝支持,實現服裝與劇情、場景的完美匹配。公司經理李欣表示:“我們將借著微短劇產業快速發展的東風,把臨汾的文化、旅游、民俗和傳統工藝等元素融入服裝設計,推動微短劇同款服裝的聯名銷售,拓寬市場渠道。”
“臨汾首部微短劇《夏日千歌》拍攝時需要群演,我就報名參加了,過了一把演員癮。劇組給群演管盒飯,工資也是日結的,讓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微短劇發展帶來的紅利。”市民張女士回憶起首次當群演的經歷,依舊興奮不已。一部微短劇的拍攝涉及多個環節,這些環節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參與,特別是為群眾演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入駐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的企業劇組基本上都會在臨汾取景拍攝,許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微短劇的拍攝,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截至3月23日,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簽約入駐了開心麻花、浙江亮光、春秋映畫、文武時代、陜西四月等40余家相關影視企業,完成拍攝18部微短劇,直接解決數千人就業,輻射帶動數萬人就業,微短劇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在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上,該基地榮獲“金鵬指數”微短劇新質榜榮譽,入選“金鵬指數·2024年中國微短劇基地排行TOP10”,是山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基地。在首屆微視聽文藝盛典暨中國視協網絡視聽藝術創作委員會創作大會上,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榮獲“優秀組織單位”稱號。這些榮譽的取得,正是對基地專業服務能力和發展成效的肯定,讓人們對臨汾微短劇產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期許。
未來,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將在企業招引、作品拍攝、完善產業配套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一條從創作、拍攝、制作、審批、發行、交易、投資到衍生產業為一體的微短劇全產業鏈,實現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微短劇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為臨汾市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強勁賦能。(臨汾日報記者 王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