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這深刻揭示了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準確、客觀的考察報告,正是選人用人的重要基石,也是落實這一要求的直接體現。考察報告一詞一句絕非小事,精準恰當用詞,能夠讓干部“畫像”躍然紙上,成為組織選拔任用的關鍵依據。
全面用詞謹防以偏概全。干部考察報告主要體現“德能勤績廉”五方面,每個方面都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綜合考量、全面評價,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干部的真實情況,但考察材料篇幅有限,在用詞比例上,就要惜字如金,既要系統全面,又要邏輯清晰。既要提綱挈領,又要剪裁勻稱。就如同蓋房子,四梁八柱不可少、門窗尺寸要合適、分布適宜才協調。謹防有柱無梁、窗大門小。在用詞上,既要抓住關鍵,又要言簡意賅。既要精雕細琢,又要見人見事。一定要把文風當作風,謹防穿靴戴帽、云山霧繞、頭重腳輕等問題。這就要求考察人員“反芻千百遍”,才能下筆如有神,審查材料要下足“繡花”功,從民主推薦、個別談話、查閱資料、實地走訪等環節中全面反芻式梳理、多維度分析,方能確保撰寫材料時比例勻稱、字字直指“七寸”。
準確用詞切莫張冠李戴。考察報告是對干部的精準 “畫像”,看似日常工作卻最顯文字功底,準確的報告不僅能“窺一斑而知全豹”,更能使考察材料“活起來”,讓干部形象“生動起來”。反之,則是“四不像”,粗看誰都像,細想不知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想要畫好“肖像畫”,不僅要有敏銳的政治感知能力,更要有兩把過硬“刷子”。這就要求考察須全方位、立體式了解干部。既知工作事,又曉生活情。既察思想動態,又察行為舉止,要善于在“剝繭抽絲”中辨別“李逵與李鬼”。從一貫表現中察立場,從關鍵時刻中尋擔當,從細微痕跡中辨品行,通過現象看本質,結合實際深分析。在絞盡腦汁中斟酌字詞,秉持匠心“量體裁衣”,力求字字有來源、句句有支撐、字字能珠璣,還要敢于“槍斃”“萬人帽”,確保“張冠張戴”“李衣李穿”,使每一份考察材料專屬一名干部。
客觀用詞避免先入為主。考察報告的字里行間,承載著對干部的立體式評價,切莫以主觀臆斷。考察用詞務必謹慎客觀,既不夸大其詞,也不輕描淡寫。每一筆“勾勒”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確保公正無私,要以事例來支撐、數據來說話。如鏡鑒人,既顯優點,也不掩瑕。確保每一字落筆都經得起推敲,既不溢美,也不貶損,力求真實還原干部本色。反之,若“戴有色眼鏡”評價,用詞必定“跑偏”,可能會埋沒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干部,也可能讓一些“偽君子”“太平官”鉆了空子。唯有公正客觀評價,才能讓干部心服口服,讓組織的選拔任用經得起檢驗。這也是對每一位干部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是為黨和人民事業挑選優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者: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組織部 殷其斌 )
